这本书做了两件事,一是把明知道结局的故事写得吸引人,二是教大家怎么解决问题。
知道结局的科幻小说,就好像知道凶手的悬疑小说一样,不是特别自信的作者不敢用。我看过的悬疑小说不多,这么做的好像就只有东野圭吾一个,虽然凶手知道了,这不还有犯罪动机,同样可以做到吸引人。《火星救援》也是如此,虽然知道肯定会获救,但是毕竟还是有几千公里和几百个火星日,怎么活下去本身,就足够吸引了,再加上实打实的硬度,真是不火都难。
关于书和电影的内容,各种文章都说得差不多了,除了一些情节的删减(例如沙尘暴)和一些细节的增加(例如船员们的太空生活),可能比较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期改动以及最后的个人英雄主义切宇航服了。不过这些都是导演觉得有必要的『剧情需要』,见仁见智。我感兴趣的反而是电影里三番五次用实例教大家『如何解决问题』。
纵观这个机智 boy 克服艰难险阻的过程,可以看出扎实的科学素养是成功的关键:分析问题,做出假设,测试可行性,确定方案,开展实施。
比方说出远门之前会先测试蓄电池的电量,经过充分测试,并考虑到不同路况,用已有的数据进行决策。又或者是各学科全才,化学生物机械计算机还有逆天的动手能力,能够利用已有的资源做出最科学的分配。还有一点,用政治一点的语言就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一翻车立马先去看太阳能板,毕竟电才是维持生存的根本。
不过很遗憾的是,原本最期待的和沙尘暴斗智斗勇的桥段,在电影中居然直接给略过了。这可是最能体现火星第一段子手的智商的情节,结果为了 NASA 的戏份不得已整没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电影完全可以拍成一百八十分钟的,放弃对科幻没兴趣的观众,让科幻迷爽个够。好吧我就开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