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斜杠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更新历史

  • 2022.07.11:完成初稿

读后感

这本书里最有价值的是最后的书单,其他的都可以忽略,直接去看一手的不香吗?

读书笔记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会发现,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其实只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了一身装扮再次出现而已,就像自嗨型文案只是换了一个说法的基本道理而已。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而这,让我们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在老鼠赛道中,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斜杠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没有直接谈我的想法,而是先后自问自答了三个问题:(1)集团为什么要进入这个新业务板块?初始动机和商业模式构想是什么?(2)这种构想要实现,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推动这一目标的结构动力是什么?(3)现在的态势与我们的关键目标是否匹配?从内部构架到用户需求之间要做哪些工作?发展的节奏是什么?

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比如,别人同我开会讨论时说:“成甲,你上次项目做得太烂了。”此时,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去思考我的项目是不是很烂,他说得对不对;相反,我觉得他是在针对我、指责我,我就会回击:“胡说,你做的项目才烂!”这样,我把别人对自己观点/行为的质疑理解为别人对我这个人的质疑,从而激发起自己的习惯性防卫。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明确“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乔布斯在生前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不是,是聪明人知道尊严不是在别人驳倒自己时去维护面子。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既然提到对标,我顺便说一下我的三个小经验:

  1. 每日反思对标,其实是一个“打卡”的过程。记录每天对标的结果,让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积极地坚持反思、提升自我,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因此,坚持对标记录,能够通过正反馈,加速习惯的养成。
  2. 每天反思对标同样的内容,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就像心理学中讲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说自话来与潜意识对话,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认知。
  3. 参考现代企业管理中“对标管理”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对标的过程标准化为“对标——对表——对照”三个步骤,让反思日记在对表环节,更加精细和易于比较

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你一定有过给别人讲一个你刚学到的知识的经历。可能你学完之后觉得自己懂了,可是讲给别人,总讲不清楚。如果我们讲不清楚一个问题,往往是因为有些我们以为知道的知识并不知道。为了给别人讲清楚,我们就会逼着自己主动探索,想明白问题。

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复述知识其实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我们的短期记忆能够转化成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就是不断重复。而教别人,是一个很好的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而且教学的环境让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增添了新的场景,回忆起来更容易。

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大家互相交流,能够让自己看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和可能忽略的环节,从而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所以,积极主动地教别人,也是我们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为大概率坚持,为小概率备份

1944年,德国纳粹尚未入侵布达佩斯时,索罗斯一家人和他们的朋友过着安逸的生活。人们丝毫没有意识到平静生活即将结束,一场大屠杀将要降临。然而,索罗斯的父亲是一个例外。他是奥匈帝国的官员,经历过1917年的俄国革命。他从那次革命中学到:要做出激进的行为来响应变革。因此,索罗斯的父亲不顾家人的反对,在社区一片安详的情况下把家人送到了隐蔽场所。

结果,这个决定拯救了全家人的性命。索罗斯后来总结道:我认识到,要存活下来就必须采取积极行动。我父亲的经验就是:如果你在那些规则已经不适用的地方遵守规则的话,你就死定了。

系统思考是一种与我们直觉思考不同的思考方式。它是整体地、动态地、连续地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是在复杂动态系统中以简驭繁的智慧。

那我们如何能够具备这种能力?推荐几本重要的书籍: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德内拉·梅多斯[1] 的《系统之美》和丹尼斯·舍伍德的《系统思考》。

  • 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 德内拉·梅多斯,《系统之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 丹尼斯·舍伍德,《系统思考》,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 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
  • 乔西·维茨金,《学习之道》,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
  •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
  • 阿图·葛文德,《清单革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保罗·拉克哈特,《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台北:经济新潮社,2013年。
  •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
  •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随机漫步的傻瓜》,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 顾准,《顾准日记》,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 佐藤传,《晨间日记的奇迹》,佛山,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
  • 布兰佳·约翰逊,《一分钟经理人》,佛山,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
  •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
  • 罗纳德·博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
  • 马克·格兰诺维特,《找工作》,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
  • 朱迪·罗宾奈特,《给予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 马克西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 马克西姆·格拉德威尔,《异类》,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 马克西姆·格拉德威尔,《眨眼之间》,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
  •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 J· C·卡尔森,《像间谍一样思考》,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 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精力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 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2年。
  • 格雷尔·麦吉沃恩,《精要主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戴维·艾伦,《搞定》,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