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可以回答很多问题,包括那些你都不知道自己有问题的问题。
更新历史
- 2020.02.18:重新上线
- 2013.09.15:完成初稿
大二的时候曾经在朋友的推荐下看过这本书,当时可能因为还未开化,并没有真正读懂。这次我依然不敢说比上次好了多少,但是至少看完之后深受震动,我想这也已足够,正如书本副标题所说的那样: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初看书名可能会觉得这又是一本教大家如何管理时间的书,但是真正看完之后你会发现,时间并不应该是被“管理”的,而是应该像朋友一样,陪伴你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心智与解放,当你真正开始了解自己,自然而然就慢慢能够和时间做朋友了。至于那些时间管理的方法,放一边吧。
书中的话题展开得非常完全,基本上涉及了心智的方方面面,这里跟大家一边分享书中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内容,一边写写我的感受。对于没有时间看书的朋友,希望这篇日志能够尽可能多的传达书中的意思;而对于看了日志就买书来看的朋友,恭喜你,你已经学会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现在就做。
只有脆弱的人才不断需要安慰。现实是残酷的,生活是艰难的,无论什么样的时代、无论对哪一个层次的人都是如此,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不能够接受现实,一切的成长都是虚妄。只有坚强的人才能接受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能可能开始运用心智做出理性的决定,进而才有可能做时间的朋友。
这是全书设定的基调:你要学会接受现实,因为现实才是你客观存在的地方,而你想要改变的,也应该是现实。你会发现身边从来不会缺乏不断找寻安慰和认同感的人,他们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对于客观世界选择了逃避。
无论是谁,都最终在某一刻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并且几乎注定会因懂事太晚而多少有些后悔。
经常会有这样的时候,我会在想,如果我刚上大一的时候就休学一年,然后利用这一年来做我大四才在做的事情,那么我会不会提早四年就达到现在的状况呢?
乍一看似乎还真有可能,但是细细一想,就会发现这个思路的漏洞。现在看这本书时有的感悟,为什么在我大二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出现?这样想的话,也就是说当下实际上是和之前有着莫大的关联的,没有到达一定程度,很多事情就不会发生。就算我真的能够回到过去,然后提前四年开始旅行+读书,以我当时的阅历和能力,旅行也只能是跟着别人后面混,读书能看懂的也不多。
所以当你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并且有点后悔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现在就是你人生中最好的时刻,无论如何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重要的就是之后你要怎么做了。
心智(mind)究竟是什么?简单地说,一个人的心智就是他一切过往获得的知识以及经验的总和(也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我是这么觉得的,想象一个三维空间,你的知识和经验对应于这个空间中的某个点,这些点初始都是孤立的,随着点的增多,慢慢这些点之间因为距离足够近而产生了联系,点变成了线。而之所以一个人要涉猎不同的领域,就因为只有这样,不同方向的线慢慢会编织成一张网,一旦你开始有了这样的一张网,你想要去学习新东西就会更加容易。就像捞鱼一样,你的网越大,你扩张的方式也就会更多。
心智的发展可能一开始很慢,而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转变注定是需要一些机遇和运气的,但是只要点足够多,迟早会成为线,线足够多,迟早会成为面。
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未知永远存在。而后只能开始不断地尝试着去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无法忍受未知的存在。凭空就多了无数的焦虑。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处于焦虑的时候,甚至可能出现一切理智都被清空的情况。而另一方面,焦虑的情绪会使人觉得“必须做点什么”——在缺乏理智的状态下做出的任何决定和行为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很在意时间,想要让自己生活得更加精确,所以走到教学楼的路上都会一直看着表,这样对于时间的未知就被几根指针消除了。而有几次我忘记戴表,走在路上我就开始慌,现在到底几点我会不会迟到这些问题就开始向我涌来,以至于平时在路上可以思考的问题都没有办法继续。
但是其实我的这些焦虑有什么意义吗?没有。但是我可能因此浪费了很多很多的时间。那之后我就不戴手表,以此来训练自己接受未知的能力。一旦你接受了“未知永远存在”这个事实,你会发现其实事情没这么糟糕,在尘埃落定之前,都是你改变的机会。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正确的方法究竟是什么以后再说,先做事实:最可怕的不是效率不高,而是干脆做错了事情。如果做的事情是错的,效率越高结果越坏。如果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哪怕效率低下也不怕,因为做一点是一点,多收获一点,多进步一点,进而动力就更强一点,进而更容易持续地做下去。如何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最核心的判断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于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做到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似乎就不大愿意去接受现实。所以就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一开始的一步,导致后面每一步都错,到现在发现差距已经从原来的一步变成了百步。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就是因为第一步的缘故吗?我想不是的,是一个人的心智决定的。我无意说朋友的行为是愚蠢的,但是逃避现实确实不是什么聪明的举动。事情往往没有我们自己想象的那样糟糕,但是一直逃避的话,事情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糕。
你要知道,那些真正能够做对,真正能够做好的人,绝不会随意嘲弄别人,随意打击别人。因为他们是做对过的人,他们是做好过的人,他们一路走过来,心里清楚做对、做好有多么地不容易,无论看起来多简单的事情都是如此。于是,他们会不吝一切机会去鼓励那些尝试着做事的人。这几乎可以当作反向测试工具,且屡试不爽: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不怎么样,否则,他会像那些极少数已经做对已经做好的人一样,给别人的不是嘲弄,而是真诚的鼓励。真正做对、做好的人,有时也会给出负面评价,但,他们给出的是“建设性负面评价”,而不是为了获得优越感而发出的嘲弄。
很多人担心自己没有做好一件事情就会被大家认定为“无能”,所以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不去做就一定不会出问题。可是你见过到的只是成功者成功的那一次,前面的麻烦和失败你看不到。
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同学,就拿打篮球来说吧,他们担心的是因为自己不打会打,所以在场上出洋相被嘲笑,由此决定啊还是不要了吧。他们不知道真正在球场上,真正会打球的人永远不会去嘲笑那些新手,因为他们也是从新手过来的,知道要投的准突的进并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他们会为新手的一点点进步而努力喝彩,即使一开始不会打,慢慢不也就学会了吗?
所以,没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负面评价。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做对,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而对你做事给出非建设性负面评价的人,终将远离你的生活,他们不是正经做事的人,必然最终和那些正经做事的人身处不一样的世界,这也是生活常态。
所需执行的任务越重要,这种预演就越发不可或缺。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练习),才能够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再一次,这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之间的选择和差异。准备充分的人,会有出色的表现,最终能够良好地完成任务,而这样的经验会使他更加坚信提前准备的重要。
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从未想过要给自己执行任务时的表现设计一个验收机制。不仅要给自己的最终结果设置验证机制,有经验的人因为他们做事之前总是更关注步骤,所以早已将任务拆分成若干个子任务,所以,他们甚至会对每一个步骤设计相应的验证机制。
我就用我是如何通过预演最终掌握Presentation这个技能的过程,来说说为什么预演如此重要吧。
我想每个人第一次走上讲台做展示的时候,一定跟我差不多:心跳加快,面红耳赤。忽然你望下去发现自己成为了所有人的焦点,第一反应就是躲闪。无奈目光促成的火力是如此密集,除非你走下来,否则只能承受。我可以大致用几个步骤描述一下之前我做presentation的方式:
- 低着头走上讲台
- 安静地打开演示文稿
- 开始展示前象征性望向观众,然后继续躲闪目光
- 从第一页开始读,直到结束,中间可能小心翼翼抬头几次
- 低着头走下来
相信这样的展示大家都不陌生,这对做展示的人来说是灾难,对于听的人更加是灾难。
怎么办?
看过乔布斯在台上神情自若谈笑风生之后,任何一个有追求的人都无法接受自己的展示像我之前那样如此糟糕吧。于是我去找了乔布斯的三场发布会(iPhone、iPad和Mac OS),没事儿就看,看他的动作、神情、语言和节奏。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乔布斯做展示的秘诀,就是预演。
我们在台上为什么会紧张?因为我们担心在众目睽睽之下出洋相,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担心?因为我们对自己能否做好展示没有把握。为什么我们站到台上才会发现自己不是那么有把握?因为众人的注目放大了我们内心的怀疑,我们开始动摇,开始担心,开始犹豫,于是开始糟糕。
知道了背后的道理,我现在需要一个机会,来检验自己是否能够完成这样的任务。于是机会来了,北京、微软、两场展示、一场中文一场英文。我开始提前几天设计自己的展示,给每一页文稿写台词,不再相信自己的即兴发挥,自言自语地预演,计时、计次,让每一个转场每一个话题的转变显得更加自然。
然后我才意识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处的自然状态,当我们面对着同学或者是评委的时候,就会迅速转变成不自然状态,而想要扭转这样的态势,只有通过预演,预演的时候你就能够让自己熟悉这种感觉,并知道如何应对。第一场中文展示的时候,还有些紧张,而到后来的英文展示,可能是因为放开了的缘故,甚至还能跟评委开开玩笑。
所以现在我明白,做展示其实也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你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让大家更好来领会你的意思,围绕这个去组织你的展示,一定没有错。
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搞清楚所有它的基础概念是最重要的。不夸张地讲,任何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都是由这些概念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看着房子的时候,不会觉得砖头有多么重要;但是对盖房子的专家来说,砖头分为好多种,完成不同的功用……这就是内行和外行的区别。很小的时候,母亲教我,“打开教科书阅读的时候,要先把所有概念死记硬背下来。而后,因为那概念被你牢记于心,所以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与实践反复审视那个概念,对它形成透彻的理解。”这一点的教诲,对我帮助非常大,以至上学的期间,因此从未觉得哪个科目太难。后来做了老师,有机会大量地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都是因为之前在学习基础概念的时候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造成的——没有例外。
基础知识和整体架构,是我学习的时候特别在意的东西,就像盖房子,你首先要大概了解你有什么材料,然后大概知道要盖一个什么样的房子,这时候才是开工的时候。再举个例子,你看我们上课的时候,什么时候老师会在课本的前两章停留太多时间?我觉得这完全就是本末倒置,因为我们作为初学者,最缺乏的就是整体的概念,而这正是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师应该送给我们的,让我们有感性或者理性认识。我觉得后面的具体概念还有细节,只要稍微有一些基础的人,都可以自学,反倒是这些需要时间积累的东西,如果能早一点弄明白,可能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正好下个学期会当一门算是基础课的助教,我想如果仅仅是教会同学们这门学科的东西,其实很简答,但是我的想法是能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发现不同学科不同科目之间的关联,正如前面说的,练成一个网。
经常有学生向我表示她对目前的专业没兴趣,她真正感兴趣的是某某专业。——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这些人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然而,真的是他们以为的那样么?不客气地说,99%的情况下并非如此。首先,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最终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可能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同学,尤其是在大学里这种情况更不少,他们一边信誓旦旦说自己对现在的专业不满意,一边觉得自己不快乐。在我看来他们就不应该拥有他们想要的那么多的快乐。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只有成绩好的同学可以转专业了,因为一个人若是能把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做得比大部分人好,那么即使是换了专业,做好的概率也更加大。而那些本专业都学不好,拿这不是我感兴趣的来当借口的人,谁知道去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会不会又发现其他“真正的兴趣”呢?
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可事实上,那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所以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因为还没有遇到过挫折,还没有证明那件事情他们做不好,所以,那件事儿对他们来讲确实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当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做的事情,然后去做新的、所谓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最终会发现,这件事想要做好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有多久,这些人又会因为做不好这件事而失去兴趣,然后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将其行为“合理化”而后如此声明:“我(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概念,把这种做法称为“Rationalization”。)
所以,我觉得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被想象得那么重要。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况且你既然有兴趣,那么课余的时间可以都花在你感兴趣的地方,而在我的观察中,他们的课余往往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娱乐享受和放松。说出来的兴趣和说出来的梦想,都是空,要是真的想要做一件事成为某种人,那就去做,脚踏实地去做。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回头看看在kindle上的阅历(很高兴有这样一个功能),现在的数据大概是这样的:总计1147个小时,使用了224天,平均每天五个小时多一点。可能有人会奇怪,为什么每天你有这么多时间看书?答案很简单,其实每天你也有这么多的空闲时间,但是我们度过的方式不一样。从早上起床来看,我大约是五点多起床,假设你是七点半起床,那么这两个小时里,我除了洗漱刷牙,就会用阅读开始新的一天。然后等车坐车的时候,我会拿出kindle,开始看那些适合短途阅读的文章。我们每天的零碎时间多到超乎你的想象,你可以不可以在学任何东西的时候都可以做到在并不废寝也不忘食的情况下,把所有时间用来学习?
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如果你是一个优秀、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很多另外优秀、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帮助。这个时候,这样的帮助往往是“无私”的。正如没有哪个医生做到救死扶伤之后仅仅因为酬劳太少而恼羞成怒一样,那些品质优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图报”。因为对他们来讲,能够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已经比什么都重要,并且可以令他们身心愉悦。然而真正有趣的现象是,被帮助的你也正因为并非寻常之辈,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最终皆大欢喜,只因为“沟通成本几近于零”,同时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对无穷放大”。良性循环。
然后我们再来聊聊人脉,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个是很扯的一个事情,我感觉一直以来我也没怎么去经营过所谓的“人脉”,我的规则很简单,差不多是这样的:
- 我看不顺眼的人,即使他再强,我也不会去接近,因为我看不顺眼。
- 我看着觉得还不错的人,即使他再弱,我也会在他请求帮忙的时候有限度的帮助,因为我看着觉得还不错。
- 帮助他人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能不能得到什么,我在意的是我帮的人是谁,我觉得他有多靠谱,我就会出多大力去帮忙。
- 不到万不得已,我不愿意麻烦别人。一旦麻烦了,就要尽力十倍返还回去。
- 诚心诚意沟通交往,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总觉得关于人脉导致成功的传说其实非常虚幻,只不过是不明真相的人臆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还就是那句话:你是什么人,就会遇到什么人,所以只要不是那种特别奇葩的性格,努力提高自己就是了,没必要搞这些稀奇古怪的所谓人脉,那没用。下面是书中给出的两条建议,我觉得还是挺靠谱的: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你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你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你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来详细地回答前来问你一道难题解法的同学——只要你自己确实知道正确解法,因为知识往往会在传递过程中让交流双方都发现新的意义。如果你外地的朋友来电话求你帮忙去书店买本书并寄给他,那就一定要尽快,当然,你必须同时告诉他可能会有些耽搁。当身边的人求助于你的时候,你要做的事儿就是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们,如果确实无法提供帮助,就要当机立断地告诉他,你确实做不到。
最后,你要明白一件事情:当你在决定是否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要考虑“他是否值得帮助?”同样的道理,当你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如此判断。所以,你现在应该出一张纸,把值得你帮助的人的特征都写下来,看看你自己是否满足这些特征?如果不是的话,是不是应该想办法改进呢?另外,不要觉得优秀的人不需要你的帮助。你会发现,优秀的人往往获得更多的帮助。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人在潜意识里就会清楚,帮助优秀的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回报。于是,相信我,要想提高你的社交质量,你最好多花时间和精力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受欢迎背后的逻辑。
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停止嘲弄他人。生活中我们很少真的会遇到他人的“弱”会影响我们的“强”的情况。更多的时候嘲弄别人“弱”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而真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其实只不过是清楚地自证的“弱”。通过嘲弄他人而获得的“强”的感觉必然是远离“真实的自己”的,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自负”而已,而感觉到的“自信”只不过是扭曲而严重的幻觉。所以,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认真观察,我们看到的结局总是:嘲弄他人带来的最终只能是对自己的伤害——往往还是来自各个角度的全方位的伤害。
经常吐槽别人吹嘘自己的人明显就是属于早熟男孩跑偏了的那种。我的建议是赶紧加把劲变成不跑偏的男人吧,前面的链接里说得很详细了,有空可以去看看。
我个人有一个尽量坚持的原则,就是“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鼓励身边的人是一种并不被大多数人认为重要的美德。我这么做跟我自己的经历有关系。总是有些人(数量可能特别多)在生活中经常被视为异类。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运气差,反正,从小我最常听到老师和同学对我重复的一句话是“怎么就你一个人这样呢?”
他们一定要给你泼冷水的。泼冷水的愿望之强烈,你无法想象。那种强烈借助了太多的力量:怀疑、嫉妒、恐惧、愤怒。而在表现的过程中却又包装上另外一层表皮:关怀、爱护、友爱、帮助。
当你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你自己,因为最终你会发现你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你成了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必须有别人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可是,你却是另外一种人,你不需要被鼓励。这是一种境界。
这个其实跟上面的早熟男孩跑偏了差不多一个意思,而鼓励他人则是国王的行为(具体的解释依然可以从之前的链接中找到)。鼓励是一句话,泼冷水是也是一句话,为什么不让他人向好的方向进发呢?我觉得十来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人脑子里只有零和这样的模式,这样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