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勇于挑战自己的既定观念和长期信念——因为运营与品牌策略必须演进,才能持续下去。
更新历史
- 2022.10.31:完成初稿
读后感
真正做到无我,才能成为不同人,才能看出不同的需求,才能最终贩卖渴望。
读书笔记
企业必须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及背后的影响因素,才能找出隐藏的商机,进而规划产品与服务、新的目标市场、拟定品牌属性或广告主题,让产品与服务成功上市。要推展顾客优势这项重点,企业甚至不必放弃已经成功的既定策略,而是暂时不将重点摆在这些活动上,以便享有必要的弹性来看出视而不见的机会、找出新的商机,进而找到能够创造新成长和协助再造核心运营模式的策略与行动,并加以执行。
当今最有效的创新方式,就是把公司开放给最支持自己的顾客,要善用顾客主导创新,可以依循下列步骤:
- 找出领先顾客,观察顾客的行为
- 提供顾客可用的工具
- 设立并经营顾客社群
- 让顾客有机会展现实力
- 让顾客参与同好生产
如果真心希望能一再推出成功而创新的产品,必须专心做好下列3件事:
- 深入认识每位目标服务对象,了解他们想要在日常进行的活动中达成什么事,去体会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 把所谓“如何在当前经营环境中胜出”的黄金准则全部抛在脑后,转而从目标顾客的行为切入去进行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找出最佳商机所在,因为这些商机超乎了以往任何人的想象。
- 要“由外而内”检视自己,以目标顾客的行为当作形成策略的轴心,不仅要满足顾客的需求,更要想出贴切符合顾客行为的创新,借以吸引顾客。定下目标,创造出真正革命性的体验,而不要光是向顾客宣传商品的功能和益处。
大多数企业都是以“由内而外”的方式进行创新,也就是自己先改进产品、再和顾客沟通,然后重复做大致上同样的事。比较理想的做法应该是以“由外而内”的方式进行创新,就是设法以顾客的角度去改变他们的生活、工作和休闲的方式。
换句话说,采取“由外而内”的观察角度,就是要从更宏观的制高点去鸟瞰整个市场,这表示:
- 不要光是了解现有顾客,而是要去观察人类的根本行为
- 不要局限于既有的品牌和商品组合。
- 不要受限于僵固的分类方式,如产品别或产业别等,反正这些分类的界线本来就愈来愈模糊。
- 不要根据业务内容来规划公司的组织,而是要去要求所有员工都努力提升公司的价值主张。
- 不要受限于策略性事业单位所造成的僵固界线和本位观念
- 不要只停留在大多数员工已熟悉的习惯领域,这样才能借鉴其他领域的新鲜构想。
“如果当初我去问顾客到底想要什么,他们会回答说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 ——亨利·福特
根据顾客的需要和想要的来界定商机,就算是包括了未满足的、潜在的、或是未表明的需要在内,这样的观点还是过于窄化、简化,而且把握不到重点,无法正确预测未来,也小看了创新和成长这两件事。经理人往往太执著于商品功能的特色与改善,无法全盘了解目标顾客复杂又多面向的生活和工作经验。不论是高阶的、复杂的产业采购行为,或是单纯的消费者感性购物,经理人从不曾完全理解促成消费和采购的真正动机。企业一股脑专注于服务顾客或是在产品创新上胜出,却全然忽略了什么对顾客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要勇于挑战自己的既定观念和长期信念——因为运营与品牌策略必须演进,才能持续下去。要定期求取需求优先或由外而内的意见,而且如果有必要调整定位,也要乐于接受,因为这样可以促进企业成长和进化。不可避免地,你的品牌将偏向于强调如何与顾客的生活、工作和休闲产生联结,而这也正是应该要有的发展。记得一点,品牌是顾客体验创造出来的,因此如果顾客体验有所演变,品牌也该跟着改变。
主动接近顾客——而不是坚持要顾客反过来配合自己。最终目标毕竟是要建立能融入顾客日常生活的品牌,而不是和顾客生活格格不入的品牌。与其费力宣传自己的口号,不如去吸引顾客。激发与顾客之间的对话、了解他们的消费与使用周期,并且想尽办法让顾客花最多时间来和你的商品互动,或使用你的商品。这周期是你在未来仍能保持重要性的唯一方法。
你的企业可能很成功,可能今年享有亮眼的佳绩,但公司的最佳实务做法、流程和组织架构虽然促成了目前的成功,还是有可能形成蒙蔽发展视线的障碍。必须要能培养不偏不倚的观点,以这种观点全心观察目标顾客的消费行为、使用行为和日常生活,还要去了解这些人每天1,440分钟是怎么过日子、做了哪些事、什么时候做,以及为什么要做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