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至下思考,从下至上执行。
更新历史
- 2022.10.31:完成初稿
读后感
立方体的评估方式很有意思,把视角扩展到三维空间,思路也就更宽了。这本书还是非常接地气的,不错。
读书笔记
当我们开始一份运营工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流程从上至下应该是这样的:
- 第一步:我们的行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大环境?
- 第二步:我们的商业模式是这个行业中的哪一种商业模式?
- 第三步:以我们的资源和实力,应该把第一阶段的目标定到哪一步?(注:以上几步可以和公司管理团队或者运营负责人仔细沟通后确定。)
- 第四步:要完成这个目标,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流程结构模型?
- 第五步:在这个流程结构上面,有哪些关键的数据节点?
- 第六步:在这些关键节点上,我们应该达到多少的数据?
- 第七步:我们要实现这些数据目标,应该做哪几个模块的运营工作?
- 第八步:我们在每个模块上面,应该运用哪些方法?(注:关于如何搭建结构模型,设定数据节点,采用何种有效方法等,请阅读后面的结构篇、数据篇和方法篇。)
然后,我们的执行流程从下至上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步:搭建好几个运营模块的基础工作环境。
- 第二步:准备好几个方法所需要的工具或物料等。
- 第三步:用设定好的方法去实施,并实时监控数据。
- 第四步:如果和预计的数据有一些偏差,则去调整并采用更好的方法。
- 第五步:根据实际的运营数据,来优化流程结构。
- 第六步:随着数据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模型,我们也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战略目标。
这就是“从上至下思考,从下至上执行”。
运营立方体的规律:
- 实际运营过程中,应该尽快构建出一套“最小立方体”。这个做产品经理的朋友都比较熟悉,类似做产品的MVP模型——最小可行性产品,做运营其实是一个道理。
- 当你遇到瓶颈的时候,找自己最擅长的一个维度进行“拓维”。这个做得好就是经典一战了,如做事件营销、打爆品、某某文案刷爆朋友圈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若大家有心留意,会发现其实身边这种拓维现象经常在发生。
- 在90%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维度发展得太慢,都会拉低另外两个维度发展的速度。这个不用解释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如果你是一个人做三个维度的话,不可以有绝对的短板。
- 如果你能把一个维度发展到极致的话,则可以忽略另外两个维度。用户极致——你可以看看微信;产品极致——你可以看看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客单价极致——你可以看看彩票行业。
运营立方体是一种思维,它可以存在于运营的每一个角落。
- 比如你做新媒体运营,你可以把这三个维度设成:媒体矩阵数量、粉丝量、转化率。
- 比如你做活动运营,你可以把三个维度设成:成本、用户参与量、转化率。
- 比如你用微信群做社群运营,你可以把三个维度设成:群数量、用户量、互动率。
- 比如你运营一个功能型APP,你可以把三个维度设成:产品功能数量、用户使用数量、转化率。
- 比如你在做渠道引流,你可以把三个维度设成:成本、渠道数量、用户获取成本。
- 比如你是写文案的,你可以把三个维度设成:文案数、阅读量、粉丝转化率。
- 比如你是做客服的,你可以把三个维度设成:话术专业程度、咨询量、满意度。
复利这个思维中最关键的理念是什么?其实就两样:
- 本金可以产生利息。
- 让利息成为本金。
即A产生B,然后B又可以转化成A,周而复始。你看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了吗?明白这个理念该怎么在运营中加以运用了吗?如果还不是非常清晰,那么来思考几个问题:
- 产品可以产生内容,那么下一句是什么?答:让内容变成产品!
- 内容可以产生用户,那么下一句是什么?答:让用户产出内容!
- 内容可以产生活动,那么下一句是什么?答:让活动产生内容!
- 活动可以产生用户,那么下一句是什么?答:让用户产生活动!
- 渠道可以产生用户,那么下一句是什么?答:让用户变成渠道!
- 用户可以产生行为,那么下一句是什么?答:让行为带来用户!
- 行为可以产生效果,那么下一句是什么?答:让效果带来行为!
- 运营可以产生数据,那么下一句是什么?答:让数据驱动运营!
我们可以认为:
- 一个好的产品,决定了一个运营的发挥空间。
- 一个好的运营,决定了一个产品的成长速度。
作为一个结构,我们必须把每个模块中的人、货、场景的组成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
- 在内容运营中,其人、货、场景分别是目标用户、内容、展现方式。
- 在活动运营中,其人、货、场景分别是目标用户、活动、活动方式。
- 在用户运营中,其人、货、场景分别是目标用户、增长方案、增长方式。
对于如何围绕用户的需求这一点,我们要牢记用户的四步法:(拉新)用户为什么会来?(留存)为什么会留下?(促活)为什么会活跃?(转换)为什么会转化?在我们的内容里面都应该有一个答案。
我们先想好做什么,然后做出来,然后把它分类弄好,继而曝光出去,再想办法让它能够扩散出去,最后吸引到用户。按这个思路我们把内容运营分成六步去实现,分别是:
- 第一步:目标及定位。
- 第二步:内容的生产。
- 第三步:内容的处理。
- 第四步:内容的展现。
- 第五步:内容的扩散。
- 第六步:用户的落地。
要确保一样事物的正确性,最好最直观的办法就是将其数据化,所以我们采用以下方法:
- 把目标转化成用户数据目标(如明确要拉新多少人,促活多少人等)。
- 预算数据化(明确要花多少钱)。
- 时间数据化(明确要花多少时间)。
我们确定了最顶层的四个常用的核心指标:用户量、留存率、活跃度(DAU)、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其实以上四个指标也对应了我们拉新、留存、促活、转化四步。
最顶层的数据指标只能有一个
虽然用户量、留存率、活跃度(DAU)、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这四个指标都非常重要,也是运营工作中需要同时抓的,但是在运营的不同阶段,我们必须在这四个里面选出一个老大来。这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选择标准,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行业、模式、背后的资本支持等)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初期会选用户量,中期会选留存和活跃度,后期会选每用户平均收入为核心指标,如果以一家创业公司进行融资为例,产品算是A轮的话,那么以上几个指标分别对应的很有可能就是B轮、C轮和IPO轮。
用户分层是运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快速地进行用户分层也是我们必备的一个方法。我们对用户进行分层,其实用户本身是不知道的。如果我们分一个层级让用户知道,不仅知道而且还非常喜欢,以此来不断引导用户进行自我层级的上升,那效果会不会不错呢?
一个用户成长体系包括哪几个要素?基础的构成要素就两个:
- 成长的级数。
- 每个级别的升级条件和降级条件。
那么我们如何科学化地去搭建呢?我们有以下五个问题需要解决:
- 如何制定出合理的级数?
- 每个级别升级/降级的关键指标是哪些?
- 针对关键指标的用户行为有哪些?
- 怎么把用户行为和关键指标进行量化并联系在一起?
- 如何诱导用户去完成这些用户行为?
其实这也是我们构建用户成长体系的五个步骤。
人性的使用真的是在运营中最有用却又最难描述的方法。本质上所有的用户运营都是为了满足用户人性的需要而存在的。一位美籍作者Yu-kai Chou写过一本书Actionable Gamification,作者在书中站在游戏的角度提出了驱动人性的8个核心驱动力:
- 核心驱动力1:史诗意义与使命感。
- 核心驱动力2:进步与成就感。
- 核心驱动力3:创意授权与反馈。
- 核心驱动力4:所有权与拥有感。
- 核心驱动力5:社交影响与关联性。
- 核心驱动力6:稀缺性与渴望。
- 核心驱动力7:未知性与好奇心。
- 核心驱动力8:亏损与逃避心。
等社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社群作为一个组织,其内部组织自然而然也会形成不同的类别。
- 意见领袖:一般就是社群创始人本人,或者是社群专门请来的坐镇大咖之类。
- 联合意见领袖:一般也是属于领域内的一些专家,但只是过来偶尔客串一下,做个讲座之类的,并提供一些细分领域的意见等。
- 传播者:这是社群最重要的一部分群体了,可以认为是真正的粉丝群体,他们会自发地去宣传社群,为社群建设添砖加瓦。
- 活跃者:活跃者就是指在社群中能够保持踊跃、积极回应的那群人。
- 参与者:参与者虽然还不那么活跃,但还是能够保证稳定地存在于社群中。
- 旁观者:这群人可能是刚刚进入社群,或者还不熟悉社群,处于观望阶段。
大家仔细看一下,(6)、(5)、(4)、(3)其实也是代表了用户运营的拉新—留存—促活—转化。当我们看清整个社群的人员层级时,我们就可以采用相应的措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