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到产品和用户上,只要能够实现产品和用户价值最大化的工作,运营都可以并且应当去做。
更新历史
- 2022.10.21:完成初稿
读后感
运营这个事情,我现在是个小白,只有一些朴素的想法。通过学习一些入门书籍,我会大致知道怎么回事,基于已有的方法论形成属于我自己的方法。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价值不高,但是对于目前我这个程度来说,还是能匹配的。
读书笔记
不要执着于给运营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这样会限制你在运营道路上的发展。你只要知道它是基于内容和活动等形式来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即可,专注到产品和用户上,只要能够实现产品和用户价值最大化的工作,运营都可以并且应当去做。
目标导向,是你需要培养的很基础也很重要的思维习惯。它驱动你搞明白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是为了什么。所有的工作都有其价值,要么是直接价值,要么是间接价值。弄清楚你所做的事情的价值,并且设定一个量化的目标,在达成这个目标的时候,你会非常兴奋和激动。
目标导向的第一步就是在工作开始之前,先思考并明确这份工作的价值和目标。其实很简单,就两个问题:
- 公司为什么要设置这个工作岗位?
- 公司 / 老板的预期结果是什么?
说两点梳理出流程后优化环节非常重要的策略:
- 流程越短越好,即用户行为节点越少越好
- 每个行为节点上转化效果要最大化保证。
新增用户多的渠道不一定是优质渠道。比如在渠道运营中,渠道管理工作就需要充分运用二八法则。一般而言,一款产品的推广渠道中前 20% 的渠道贡献了绝大部分的推广价值。因此,渠道运营人员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识别优质的 20% 渠道,投入更多的维护经历,并且拓展更多类似的优质渠道。然而,这里面有一个含糊的概念,也是渠道运营常见的误区:怎么识别优质渠道?
活跃占比大的用户群并不一定就是目标用户群再比如,在用户需求挖掘中,常见的方法是用户访谈和行为数据分析等。无论哪种方法,前提都是你先识别出当前产品的目标用户。一般情况下,用户运营人员在删除了“嘈杂”数据(内部人员、竞争对手、行业分析人员的测试等)之后,通常会选择活跃占比较大的典型用户建立目标用户画像。
产品价值的延展是为了让产品在日趋白热的市场竞争中活得更久一些,持续地探索是产品的生存本质。
在提到数据运营的时候,很多做运营的小伙伴会直接把它和数据分析画等号。这两者之间虽然有很多密切的关联,但是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谓数据运营是指结合数据指标中的可优化点或者异常情况,带着特定的问题和目的进行原因分析,最终生成针对性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的过程。
数据运营是基于数据去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更多的是侧重在基于分析去解决所发现的问题进而达到某种运营目的的手段。而数据分析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职能,它不仅包含了对运营数据的分析,还包含了产品数据分析和用户分析等。
数据运营的第一条建议就是,产品体量越大,越要重视数据,尤其是关键数据。
只有做到持怀疑的态度,找证据来验证它是有问题的,才会最终确认这个数据统计项的准确性。
运营必须要有目标,这样最终效果才会有理有据。同时,目标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具有明确目标的团队和个人相比较于没有目标的团队和个人,其战斗力是数量级上的差距。另外,运营过程中还要不断结合着与目标的对比。对比可以产生差距,对比才会产生压力,对比才会发现问题。
基于目标,时刻跟踪数据,如果出现缺口,想尽办法补上。
- 要知道这个活动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注意,目的可以有多个,但是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比如APP站内的销量提升是我本次活动的核心目的。
- 要找到几个可以充分代表核心目的的属性。也就是说,这个核心目的可以用哪些属性来表示。比如以推广新用户为目的,那么属性就是日新增用户数(DNU)。再比如以APP站内销量提升为目的,那么属性就是活动当日的站内销售额。
- 自然情况下,即在没有活动或其他干扰的情况下,这些属性的值是多少?比如没有推广新用户的活动,也没有发版,并且各个主要推广渠道数据稳定的情况下,我的产品每天的新增用户数是多少?
- 看看最近一段时间内是否做过相同目的或者同类型的活动。如果有,查询一下该属性在这些活动期间的具体值都是多少。比如APP站内营销类的活动,假设我的产品当前的每日销售额在100万元到120万元之间,之前最近的一个月做过两次促销活动,活动当日销售额分别是500万元和630万元。
- 找到影响该类型活动的关键要素,对比这些要素在本次要进行的活动中和之前的活动中是否有较大差异,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用户交互流程的设计非常关键,并且要基于投入和成本考量,平衡好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取舍以及每个环节的转化效果。
在活动中,及时响应用户反馈,解决用户问题,并且持续跟进活动数据,拆分异常数据、分析原因并立即做出优化处理。只有做到这两项,才能够基本保证活动的稳定和顺利进行。最后再强调一遍,活动是要持续运营的,上线只是活动的开始。
活动总结报告的质量其实最能够体现出一个运营人的层次。很多人不屑于去写这份报告,觉得很麻烦。还记得在我刚踏入职场的时候,我的导师告诉过我一句话:闪现在脑子里的思考是一回事,把它总结归纳口述出来时,你会发现其中有很多不成熟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而最终落到笔头上时,又会是不一样的一种体验和思考。所以,年轻的朋友们不要看不起这样一份总结报告,写好它并不容易,因为当你把自己对于本次活动的思考从脑子里搬到纸面上时,你会发现还是有很多模糊的地方需要去确认和斟酌的。
另外,如果你换一个思考维度去看待这份报告时,把它当作一个产品时,你的产品的目标用户就是你的回报对象,而你的回报对象是谁呢?当然是你的老板。如果一个运营,连对待老板这么重要的目标用户都是心不在焉的话,很难想象他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其他用户。
活动报告中首先应当告诉阅读者本次活动的ROI是多少,是否是赚的?首先要让阅读者有一个心理准备,然后再去详细评估活动中的一些影响比较大的事件和动作,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这是活动总结报告的要点之一。
很多活动总结的主要侧重点只放在了活动数据如何,活动效果怎样等关于本次活动ROI的阐述上。这些的确是活动总结中很重要的部分,然而它并不是全部,甚至不是最关键的。
那么,什么才是活动总结中的关键呢?如果你把总结报告当作一个产品的话,你可以从用户角度出发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活动总结报告这款产品的目标用户是谁?当然是老板。那么老板对于活动总结报告的核心诉求在哪里?首先,简单明了地告诉我:是亏是赚?亏多少?赚多少?说白了,就是活动效果。然后呢?老板当然会问你,下一次再做类似的活动,应该如何去做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呢?还是像这次一样按部就班吗?估计你同意,你的老板也不会同意的。
从撰写活动总结报告的那一刻起,这个活动已经是历史了,对于产品来说,这个活动的价值已经实现,生命周期已经结束了。产品更关心的是下一刻,老板也是如此。所以,在活动总结中,关于这一次活动的很多细节上的东西,除非是对下一次活动或者对未来的运营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否则是没有必要提出来的。
活动总结中的第二要点,言简意赅地总结好本次活动的成果之后,要详尽地阐述从本次活动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下一步的优化思考。
想要设计一套活动模板,先要找到一个活动模式思路,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强化哪个点来引导用户参与到活动中并且执行哪些操作。结合我以往的经验,总结了几条挖掘活动思路的步骤供大家参考。
- 深度理解产品价值和活动目的。
- 理解用户交互流程、关键行为路径并细化路径上所有的重要节点。
- 从关键路径上的重要节点中选择一个对最终产品价值影响较大的节点(一般而言,路径中越靠后的节点影响越大)。
- 针对所选的用户行为节点,头脑风暴所有影响该节点用户行为转化的用户吸引点,包括起到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
- 选择其中一个用户吸引点,思考所有可以将该用户吸引点在用户交互流程中呈现给用户的方式。
渠道运营的重心应当一直放在优质渠道上,即能够带来生命周期长、活跃度和贡献度高的优质用户的渠道上。
找不到女朋友的渠道运营不是好运营。
渠道拓展工作是一个发现、谈判、测试、判断、再测试、确定合作的过程。运营人员要通过人脉、资金等资源持续上述过程并最终留下优质的渠道进行维护。
一般而言,主要从两方面衡量一个渠道的好坏,体量和质量。体量表示这个渠道单位时间内可以曝光到的用户量。主要看专题页面的UV数据。质量是指从该渠道获取来的用户中优质用户占比情况。优质用户占比越高,该渠道的质量也就越好。而衡量优质用户的标准因产品而异,普遍情况下会从生命周期、活跃度和贡献度(如付费、UGC等)来设定评估标准。
在渠道拓展和运营上,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体量优先、质量辅助”。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拉来拥有大规模用户量的渠道,一定优先与这些渠道进行合作,其次考虑用户质量比较高的渠道。我的运营经历告诉我一个道理,在庞大的用户基数面前,什么用户契合度、目标用户群匹配度等都是浮云。渠道在拓展方式上分为付费渠道和免费渠道。对于不同阶段、拥有不同规模预算的产品,采用的渠道推广策略不尽相同。
无论是付费还是免费,ROI都是必须评估的。
用户是有感情的,一次感动用户的体验就足以让这个用户成为忠实用户。
复杂的用户交互是产品设计、运营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缺失的体现。
大部分时候,是我们在设计能力、开发能力等方面无法做到,就把问题转嫁给了用户,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你现在这么做了,那请尽快对它进行优化。
“线上问题大于一切。”从做运营的第一天起,这就是我的团队的第一要旨。所谓的线上问题,就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反馈给我们的问题。主要的反馈方式包括数据、投诉等。如果是从数据上反馈出了问题,就说明已经形成了规模,问题非常严重。对于这类问题,处理的优先级是最高的。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更多要提的是个别用户的反馈和投诉。
有人会问,既然是个别用户,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和紧急呢?主要有如下两方面考虑:
- 其一是反馈的用户虽然个别,但是造成的影响很有可能并不个别,也就是说还有许多用户也遇到了类似问题,只不过他们的选择不是反馈和投诉,而是直接离开了产品。
- 其二是愿意不辞辛苦来反馈问题的用户,往往都是产品的相对资深用户,使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对产品也非常了解,甚至有些用户是热爱我们产品的。
这部分用户的投诉和反馈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和信息,如果对这些反馈都不重视的话,如何能够留住这些资深用户呢?如果连资深用户都留不住,我们又如何能够留住其他用户呢?所以,即使个别用户的反馈,也是大于一切的。
有时候把一处细节做到极致就足够了。
用户分层不是为了区别对待用户,而是让每层用户都能体会到自己很特别。
运营和运营人的未来都在商业化运营上。越往后发展,互联网产品的运营越应该朝向商业化运营发展,或者我们可以不再叫它产品运营了,而是叫它产品经营
商业化运营其实就是以盈利为目的并且围绕它而展开的运营工作。说白了一切以赚钱为目的的运营工作都包含在商业化运营中,换句话说就是经营。在和一些招聘商业化运营负责人的互联网公司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对于商业化运营的职责要求主要体现在盈利模式的探索和营收持续扩大方面。
在我看来,商业化运营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的核心是从利润出发去看待每一件运营工作,它为运营提供了一种更切合实际的思路:节省成本、提高收入才能够让产品走得更长远。也可以说成是经营一款产品。
从经营者的角度看待产品,你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可以做的运营工作,甚至是新的产品增长点。
商业化谈的是利润,说到利润,就要综合评估成本和收入。我们先来说说成本方面的商业化运营。在产品运营中,最常遇到的成本上的考虑体现在商品的采购、库存管理、活动优惠等。这些是最直接的我们能够看到与钱挂钩的地方,其实除此之外,产品在日常运营中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人力成本、市场费用、运维成本等,这些是直接需要花钱的。另外,还有一些不直接体现在金钱上,却占据了运营成本的方面,如时间成本。
成本意识是一种习惯,省钱要从细节做起。
毛利是商业化的根本,缩减成本、扩大营收是主要手段。
其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相似,再加上手机这个载体本身限制了 APP 应用的功能体量,所以即使一款成熟的APP 产品,只要你认真去运营,无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在小公司里面,两年的时间足够一个小白成长为对它的运营非常了解的专业人士了。同时,现在无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在小公司里面,大家都是项目制的(大公司称为工作室制),每个产品都是独立运作的。也就是说,在运营工作的开展上,其实大公司和小公司没有多大差别。主要区别可能就在于小公司的设计师缺乏,你可能得多做一些设计的工作或者再加上一些推广的任务,而大公司由于人才充足,所以各个岗位都能够完整运转。
总结我对运营人员(在最初3~5年的)职业选择建议,其实就一句话,找到一个优秀的导师(直接主管)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比你所在的行业要重要,比你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要重要,甚至比你的薪资待遇要重要。
一个优秀的导师可以带给我们什么?他能够树立我们正确的运营价值观,并且往往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工作表现为榜样自然而然地带动起身边的人去培养其主动、认真、踏实、负责任的态度和素质。
找到一个可以帮助你成长的老板,你当前损失的年薪就会像大学时交的学费一样,只不过是未来月薪的零头而已。
每个细分领域其实都是一个专业方向,要把能力提升上来都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同时,运营和其他专业一样,是一个实践出真知的领域。就如同想要学开发就得自己练习写代码做虚拟项目一样,想要学习和提升运营能力,就得学习相关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接触一个个虚拟或者更好是实际的项目来不断历练自己。
做一个勤快的运营人,日积月累的收获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让你成为钻石。
从运营是个筐这点来看,认真和有思考力是非常必要的素质和能力。在刚刚接触运营工作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无论自己考虑得多么周到,想得多么细致全面,老板总会挑出一些问题和漏掉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又该如何避免呢?
其实主要的,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很多小伙伴在被老板喷了几次之后心理上就承受不住了,开始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对老板不满,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等。其实没有必要,大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包括你的老板。虽然带点儿鸡汤的嫌疑,但是事实就是老板愿意喷你说明你还有价值和潜力,如果老板都懒得喷你了,那你才真的没办法继续混了。所以,只要老板是对事不对人的,喷几句都是正常的,没必要混乱了自己的情绪,正视工作上的问题即可。
为什么老板总能找到东西喷你呢?
其实很简单,他比你了解用户。老板手中的用户信息要比你多得多,从权限到技术再到时间都比你多。在你更多地关注执行上的细节的时候,老板已经通过自己的权限和时间了解了更多关于用户的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是你没有权限了解的,有些是你没有建模能力去分析的,而有些是被你忽略的,因为你在忙着执行。
他比你了解产品。每个新版本的产品迭代出来的功能,你不一定知道,但是你的老板肯定清楚。他的脑子里面有一幅完整的产品功能图。所以,你没有考虑到的兼容性问题,他会考虑到;你没有关注到的交互流程问题,他会考虑到;你没有关注到的当前产品定位和目标变化,他会考虑到。
他比你踩过的坑多。一般来说,你的老板肯定比你接触产品和用户的时间久,在你没来之前,这些工作也是由他来负责的,所以躺过多少枪、踩过多少坑,老板心里最清楚。互联网的一个很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很多时候我们的策划都是在自嗨。所以,当你在没有确切数据依据的自嗨时,老板往往会一盆冷水浇过来,喷你一通。其实老板不说你也应该清楚,这个点老板以前已经嗨过了,只不过浇他冷水的是用户。
运营工作的本质决定了你很难(但不是不可能)考虑全面,再加上老板的经验以及他权限上的优势导致了你总会挨喷。这下心里是不是舒服些了?了解了为什么,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被喷呢?或者至少减少被喷的次数呢?我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 老板的关注点其实是比较集中的。首先声明,这不是拍马屁或者迎合上级。老板关注点集中的地方,往往是产品运营当前的瓶颈点,解决好了通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你策划的活动主打大额消费群体,希望通过继续提升这部分人的ARPU来冲击交易额目标。但是结合实际的一些推广、转化数据来看,产品的大额消费用户群体在萎缩,而且消费能力也在下降,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把这些大户养起来一段时间,同时培养中等消费用户群的消费潜力,而这些策略上的东西很有可能你事先并不清楚,因而被喷,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这个活动不好,只是不合时宜了一些。与此同时,你应当清楚当前老板的两个很重要的关注点,大户的养精蓄锐和中等消费群体的提升。接下来针对这两点的策划案至少在防线上不会被喷了。
- 我们自身容易犯的错误其实也是比较集中的。尽管我们常说同样的错误不可以犯第二次这类的话,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自己的工作,会发现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总逃不出那几类。比如错别字,日期标错了等小错误,再比如忘记了某个曝光位的素材变更配置等问题。· 多与产品经理、数据分析的同事融洽相处,你会收获到很多权限之外的信息。虽然你没有老板那么大的权力,但是好的人品是可以弥补一些信息上的不足的。和跨职能同事的融洽相处能为你带来非常多的好处,尤其是数据和产品信息变更上的。
互联网的一个很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很多时候我们的策划都是在自嗨。
无论大项目还是小任务,无论是自己完成还是需要和其他人配合,负责任的态度都是运营工作中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