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书摘】中国野长城

长城自春秋战国至明中叶经过诸多朝代的修建,蜿蜒万里,横贯东西,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浩大的工程。


万里长城激荡着2000载金戈铁马的历史风云,承载着历代与民族生死存亡息息相关的命运关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走向和文明塑造。

后来长城被当做力量、强大与智慧的象征,成为最高层次的中国符号。这种象征意义,在近代以来积贫积弱、外侮连连的历史和危机依然存在的现实中不断集中、强化,以至今天长城对于国人依然有一种血肉相连的感觉。

中国长城虽然修筑于多个朝代,但最具规模的当数秦朝、汉朝和明朝,修筑长度均超过5000公里,其中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总长度近9000公里,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我们今天所说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当长城成为一种文明象征和历史意象,就会是一个整体,不论修建于哪个朝代,在人们的心理上都会与它的源头联系在一起,感受到两千年的历史沧桑。

摄影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体。作者用一种独特的眼光去发现长城、展现长城,直面长城被破坏与亟待保护等问题,唤起人们对长城的关注,让后人能够永享这份象征中华民族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的千年瑰宝。也许这才是长城摄影最重要的魅力所在。

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5公里处,万里长城与渤海在此交汇。明万历七年(1579年)由蓟镇总兵戚继光、行参将吴惟忠监建。老龙头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由23米长的入海石城,以及靖卤台、南海口关、澄海楼、宁海城构成。据说初建之时,为了抵御海浪的冲击,戚继光将几千口铁锅反扣海底。清代皇帝去关外祭祖时,曾多次登临赋诗,其中乾隆就来过五次。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老龙头被炸毁。1980年代,老龙头被重修。

九门口关在山海关城北15公里处,建于冀辽交界的九江河上,城与桥融为一体,桥身八墩九孔,故名””九门口””。关城建在面积约7000平方米的由条石铺就的河床上,条石间有铁榫石铆相咬合,所以又称一片石关。城西九江河南岸有一座子母相依的烽火台,又称””将军墩””。台顶生长着一棵数百年的大松树,非常奇特。九门口曾经硝烟弥漫,发生在山海关的战役,这里多是重要的战场。

长城关口上、关口内所建的封闭性军事设施。既用于驻扎守关军队,又用于防御守关。有的与长城相连,长城城墙即作为关城的一面墙;也有的建在关内,距关口数里之遥。平地的关城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如山海关等;山地的关城则根据地形和防御需要设计平面,如古北口的关城居两山之间,紫荆关关城为不规则的五个小城组成。

桃林口在卢龙县城北去34公里处的青龙河边,相传建于明万历年间,因为周边漫山遍野的桃花而得名,此处长城的关口即为桃林口关。当年蒙古军队经常由此袭扰,因此桃林口的关城规模宏大。今桃林口关已经不复存在,仅留残迹。

板厂峪属抚宁县,这一带山势高峻,乱石峥嵘。这里是柳江国家地质公园的边缘,因山就势的板厂峪长城格外险峻,有4座敌楼建在超过海拔700米的高山上,其中高尖楼的海拔高度达到851米。比较著名的有穿心楼、石林楼和长城倒挂等。前些年,在板厂峪发现了众多烧制长城砖的砖窑,特别是发现了能充分利用柴火尾热的龙窑。1984年,出土了二十多支明代子母铳,填补了中国兵器史上的空白。

插箭岭关北距涞源县城16公里,南距内三关之一的””倒马关””18公里。其名字的由来与妇孺皆知的杨家将的故事有关,据说因杨六郎插箭于此而得名。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的关城今已不存,两边的长城也多遭毁坏。著名摄影家沙飞的名作《战斗在古长城上》就诞生在这里。

神威楼位于唐山迁安白羊峪水关西侧,据说曾是戚继光的军事指挥所。楼子不大,并没有骑在长城正中,而是””挂靠””在长城的外边。楼子的建筑设计非常精巧,把战斗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除却门窗外,此楼少有木料,更无片瓦,但砖制的仿木结构惟妙惟肖,更加牢固。刻有””神威楼””三字的匾额面南镶嵌在楼子的正中,左上款””游击将军张世忠题””,右下款””万历丙申仲夏吉立””。券门的对面砌有影壁,有一块记事碑镶嵌其上。

我原以为杨越峦的这部作品大概是色彩饱和、神彩飞扬的长城,大概是视觉强烈、豪气逼人的长城…………然而出乎意料,一页页翻看下去,全是黑白照片,而且几乎都是河北境内寥寞残损的””野长城””,犹如一部不得不读的故事,无声、凝重、苍凉,一言难尽…………这么理性的作品源于作者对长城无尽的爱,对长城的一往情深。

他用心灵去感悟着先人们的艰辛,他用真实自然、尊古传古的方法,认真拍摄着眼前的每一段残垣断壁,每一堆古老的砖瓦。黑白的影像,充分展现了长城的岁月沧桑;精微的刻画,让照片的肌理清晰可见,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山石与城墙的遥相呼应,更让长城显得险峻和挺拔。伟大的人民创造伟大的历史。长城不倒,长城精神不死,人民万岁!这是越峦兄画册给我的感受。

城墙是长城的主体建筑形式。各年代、各地长城的建筑材料和构造不尽相同。以建筑材料分,有砖砌、砖石混筑、石砌及夯土版筑等几种。从建筑结构分,有平顶型、封顶型、单边墙及劈山墙等类型。

长城城墙顶部地面,宽4~6米,可供守城兵马通行。一般采用两层以上平砖加白灰铺砌。

烽火台亦称烽燧、烽堠、烽台、烟墩、狼烟台、亭燧等,主要用以传递敌情。夜间燃火叫烽,白日举烟曰燧。明代使用定量的烽火和放炮次数作为报警暗号。

宣化县的常峪口堡,也叫常遇口。明洪武二年,大将军常遇春统兵追逐元顺帝,攻陷了元上都后凯旋,在柳河川驻守,不幸患””缷甲风””暴亡。为纪念这位功名显赫的常胜将军,这里便取谐音为常峪口。

穿心楼位于板厂峪东沟,据说这里是没有完全喷发的火山口,石笋林立,山势狰狞。穿心楼建在两座高山之间的低洼处,相传因守城兵士将偷袭的敌人一箭穿心而得名。雄浑的长城与巍峨的大山交相辉映,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世界奇观。

独石口因堡南一块8米多高的独石而得名。独石口堡是明代宣府镇长城最北端的关口,是万里长城地势最为险要的关隘之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多次战事,明成祖朱棣、清康熙帝御驾亲征平息蒙古族的叛乱,都曾路过留有佳话。

山海关也称榆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北倚燕山,南临渤海,故名””山海关””。它扼守着华北通往东北的咽喉,有””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山海关为明代开国大将徐达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主持修建。关城呈方形,周长4公里,有东西南北四门,分别为镇东门、迎恩门、望洋门、威远门。其中建在东门之上的””天下第一关””城楼最负盛名。由于战略地位重要,历史上在山海关发生过多次大战。1644年,李自成与吴三桂大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清两朝更迭。1924年直奉战争中,双方在此投入重兵决战,历时一个多月,以奉军取胜入关结束。1933年的””榆关抗战””,中国守军以大刀、刺刀与侵华日军展开肉搏,终因寡不敌众,山海关被日军占领。

金山岭长城坐落于河北滦平县与北京密云县交界的大金山与小金山上,东起望京楼,西到龙峪口,全长10.5公里。这段长城是戚继光率领浙江籍士兵修建的,设计精妙,建筑精良,有敌楼67座,5处关隘,2座烽火台,还有障墙、文字砖、库房楼、麒麟影壁等等。这里地处要津,山势险要,敌楼密集,雄浑磅礴,是万里长城中最精华的一段。

乌龙沟堡位于保定涞源县城东北40公里的乌龙河畔,西面依山、三面临河,周长约900米。城墙和城门都由巨大的条石和青砖砌筑,美观而坚固。所辖乌龙沟长城20公里,城墙逶迤,敌楼密布,是河北长城保存最完好的地段之一。

那朴实的影像背后,是对长城的一往情深,是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是他对长城的独特理解,和他自己的艺术影像的诠释。

长城是许多摄影家关注的题材,但真正走遍长城的人并不多;杨越峦在几年的时间里,几乎踏遍了长城。他的影像,丰满了长城的血肉之躯,诠释了长城的历史沧桑,雕刻了长城的不朽灵魂。

东峪河谷有几处非常漂亮的水潭,既有天然所致,也有人工所为。我被水潭边的几块奇石所吸引,不知不觉间竟攀上了长城的险路。说是路,其实根本没有路,只是被采药、砍柴的百姓留下了一线若有若无的足迹而已。长城常以断崖为山险,很多地方没有(当然也没有必要)构筑墙体。我在荆棘灌木中寻觅可以侧身之地,在断崖奇石上探察能够攀援之处。有几次陷入进退失据之境,却又侥幸绝处逢生。这探险路上的风景,确实妙不可言。眼前长城边上高耸的奇石,与西边山岭上绵延的长城,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不要说别人,就是我自己也很难再重复这样的位置和角度了。

归根结底,长城是防御性的军事设施。有人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意在夸赞长城的雄伟壮美和蕴含的民族智慧;也有人说长城是华夏子孙的耻辱,是感叹长城的只能防守不能进攻。但凡到遵化罗文峪长城考察的中国人,没有不热血沸腾、豪气顿生的:这一切都缘于一场抗日战争史上最为可歌可泣的战斗。1933年3月中旬,筚路篮缕的第29军将士正是在罗文峪长城,硬是凭着同仇敌忾的民族斗志,手持大刀歼敌3000余人,打退了从热河进攻华北的日军。那可真是令整个中华民族都回肠荡气的风光和辉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