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能像今天一样,能够如此便捷地在任何时间、跟任何地方的人沟通、协作。
更新历史
- 2017.03.24: 完成初稿
技术手段都已齐备。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能像今天一样,能够如此便捷地在任何时间、跟任何地方的人沟通、协作。可是,还有一个基本的、人类的问题没有解决:还没有升级换代的,是人们的思想。
当你的工作日被切割成工作“片段”之后,想完成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简直太难了。 有意义的工作,创意工作,需要人静心深思的工作,重要的工作……干这类活儿的时候,你得需要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才能进入状态。可在如今的办公室里,这种整块儿的时间根本就找不到。相反,办公室里有的只是接连不断的干扰。 实际上,能安静地一个人待着,使自己的思绪不被打扰,这正是远程工作最大的好处之一。独自工作的时候,远离闹哄哄的办公室,你可以进入自己的高产状态。你真的能把活儿干完——正是那些在办公室里没法完成的活儿!
分布式员工团队(distributed workforce)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转变:人们的工作方式从“同步”协作变成了无须同步的协作。我们用不着都凑到同一个地点工作了,而且,连同时工作都用不着。
如果一家公司以远程工作为核心,高效地建立起自己的工作机制,那它甚至连固定的日程表都不需要。当工作属于创意性质的时候,那这一点就尤为重要。要是你不在状态,那几乎没有什么法子能逼你进入状态。如果你不需要跟别人面对面协作,最好的方法通常是走开一会儿,去干点别的,等你的大脑进入状态,马力全开的时候再回来工作。
摆脱朝九晚五的思维局限吧。想要掌握跟团队不同步工作的诀窍,或许需要一点时间和实践,但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真正重要的是把工作做好,而不是死守着上下班时间。
新时代的奢侈,就是自由度和时间的奢侈。一旦你尝过这种滋味,豪华办公室或名厨也没法把你拉回来。
远程工作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也是为了不受地域所限,找到分布在各地的最优人才,其他的好处我们还将一一列举。的确,采用远程办公之后,租用办公场地的费用会降低,员工的人数也会减少,而且留下的都是更能干的,但这些都是远程办公的副产品。
所以说,远程工作并不是主要为了省钱。可是,谁不喜欢顺便节省一点呢?如果你想说服某位管理者,这无疑是个强有力的理由。 事实上,当你想把精打细算的人拉拢过来的时候,钱就是最完美的“特洛伊木马”。让他们看到省下来的钱,而你看到的是更大的自由度,更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还无须通勤,这样一来,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积极地接纳远程工作的概念,并不意味着从此你就不能有办公室了,只不过办公室不再是必需品。它也不是说,员工们从此不能住在同一个城市,只不过他们没必要非得同城生活。远程工作的本质是,放开手,让你的团队自由,成为它能成为的最棒的样子,不受地域的限制。无论公司是大还是小,灵活的远程工作策略全都适用。
物以稀为贵。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变成“配给制”之后,它们的重要性提升了,变成了偶尔才能享受的盛宴,变成了需要细细品味、用心对待的事。见面犹如大餐,通过技术实现的远程对话就好比零食。这些加在一起所产生的魔力时刻,对你来说已经足够。
只要工作本身令人兴奋,又有成就感,绝大多数人是主动想要工作的。如果你被困在一个看不见出路的岗位上,上述两样都没有,那你需要的不止是远程工作而已——你需要换一份新工作。
远程工作并非一点复杂度也没有,偶尔也需要做出点牺牲。但重点在于,它能为更多的人谋得便利,也让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利用时间。
你只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自信。相信自己,当行业中所有的人都在坚持原有做法时,你看到了一种更聪明的工作方式。从疯狂到常识,伟大的创意就是这样渐渐被人接纳的。远程工作正是这样的创意。过不了多久,它就会变成人人都会接受的常识,可你为什么要等到那时候?
规划出重叠时间 Thou shalt overlap
眼见为实 Seeing is believing
全部摊到桌面上 All out in the open
正如我们在前面谈过的,这种“无法获取资料和指令”的问题几乎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剩下的就是文化问题了,要看这家公司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沟通习惯。)事实上,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当初才编写了第一款产品,Basecamp。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立的空间,专门用来存放所有与工作相关的文档、讨论、待办事项清单、日程表,让工作流保持一路畅通。正是由于用了Basecamp,我们的团队规模才从最初的4人组发展到了后来的36名成员。 使用Basecamp的同时,我们还用GitHub,它就像一个代码“寄存处”,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随时都能看到我们的全部代码,还可以提出改动建议,留待程序员有空时(几小时或几天之后)讨论。 我们还会使用共享日历,这样大家就能知道安德莉亚何时休完产假,杰夫哪天度假回来。如果你的公司太大,一个日历写不下,那就把它按照团队分开写。 如今有无数种这样的工具,可以帮助团队把资料全部摊开共享。有些公司的做法很简单,用Dropbox就可以共享文档。还有些使用Highrise或Salesforce来跟进销售机会。 关键在于,不要把重要的资料“锁”在某个人的电脑或收件箱里。把所有的重要资料都公开,这样就不会有人白白浪费时间,四处乱找资料来完成工作了
在37signals,我们编写了一个聊天程序,叫作Campfire。有些技术公司使用IRC服务器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它的用意就是开辟一块独立的、永久的聊天室,人人都可以在里面吹牛闲扯,张贴趣图,轻松一下。是的,你也可以用它来回答工作上的问题,但它主要的功能是为大家提供一个社交空间。 聊天室的妙处在于,它不需要你经常留意。有谁想休息一会儿了,就进去瞧瞧。刚刚完成一个页面的设计?真棒。去贴一张小猫鼓掌的搞笑图片,再配上呜呜祖拉的加油声响,庆祝一下。肯定会有几个同事以前没看过这只小猫,让它给大家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吧。
但是,如果你不爱贴小猫趣图,聊天室也是个扯闲篇儿的好地方,大家可以聊聊新闻,说说最新一集《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剧情,商量一下中午打算吃点什么——就跟大家在办公室里的饮水机旁会聊的话题一样。这里也是大家谈论时下热门事件的好地方。每当苹果发布了重要的产品,我们的聊天室里就会人声鼎沸。 它的意义在于,远程工作的人也可以掌控自己的社交机会:想去就去,想聊多少就聊多少。起初,这看似有点浪费时间,尤其是在你还不大习惯使用社交新闻站点Reddit的情况下,但这种跟同事们一起“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我们都需要这个。
把工作进展秀出来 Forward motion
远程工作不会自动产生这样的信息流。没错,你可以安排一个项目经理,通过电子邮件或闲聊来掌握每个人的工作进度,但知道结果的也只有他(她)一个人而已。为了创造团队凝聚力,也为了分享工作的进展程度,人人都需要有种“我是其中一分子”的感觉。 在37signals,我们制定了一项制度:大家每周交流一次,主题是:“这周你做了什么?”每个人都进来说说自己上周做了什么,下周打算做什么。它不需要你对工作进度做出精确无误的评估,也不是为了协调大家的配合问题。它只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身处同一个团队,而不是被困在自己的一小片天地。 它也是一个友善的提醒,让大家知道,我们都在共同努力,把工作往前推进。没人想汇报说:“我这周打完了Halo 4游戏,吃完了剩下的比萨,还追看了《泽西海岸》(Jersey Shore)这个真人秀节目。”我们都会本能地产生不想让团队失望的想法,所以,当你把承诺摆在眼前的时候,它会变得更有约束力。 而且,糊弄同事可比糊弄老板难多了。要是跟一个不懂技术的项目经理汇报工作,程序员可以把一项30分钟就能完成的活儿说得犹如耗时一周的极地探险。可是,如果其他程序员也能听见他这通胡吹,他是没法蒙混过关的。 简单总结一句,工作有进展是件快乐的事儿,最好拿出来跟同事们分享。
工作成果是最根本的衡量标准 The work is what matters
雇用远程工作的员工有一些不为公众所知悉的好处,其中之一就是工作本身成了绩效的衡量标准。 当你没法整天盯着某人的时候,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工作成果。除此之外的一大堆琐碎标准全都不见了。“她是9点钟到的吗?”或是,“她这一天里休息的次数是不是太多了?”再或者,“跟你说吧,我每次经过他的办公桌,都看见他在Facebook上!”这种评价压根儿就无从说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剩下的判断标准只有一个,“他今天到底做了些什么?”而不是,“他们几点到办公室的?”或是,“他们几点下班的?”你只需看工作成果就可以了。因此,你不必问远程工作的员工,“你今天都做了些什么?”而是说一句“把你今天的成果给我看看”就行。身为管理者,你可以直接评估工作的质量(你是根据这个给他们发工资的),其他所有不重要的东西都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切都清清楚楚。只看重工作成果的时候,公司里谁尽心尽力,谁没有,你一眼就能看出来。
做好防灾准备 Disaster ready
在系统设计中,有一个概念叫作“单点故障”(Single Point of Failure),简称SPoF。为了排查并消除单点故障,人们要做大量的缜密工作。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因此,如果你没有后备系统,那你就有可能停工歇业。
那管理者怎么样?管理者挺好。不能没有他们。可管理也像会议一样,应当少而精。经常询问员工的工作情况反而会妨碍他们工作。由于管理者往往也是会议的召集人,他们的出现其实降低了员工工作的效率。 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人们总觉得管理者一整天都应该做跟管理相关的事儿,不管它们是不是必需的。所有这些冗长的会议、打断员工让他们预估工作、还有各种规划讨论,刚好填满管理者的一周时间。尽管监督员工的工作成果挺重要的,可没必要每周花40小时来做这件事。10个小时或许是有的,但极少有全职的管理者有胆量把自己的露面机会降低到这种程度。
人是有可能宅出病来的,比起那些不得不去办公室上班的人,远程工作的人更容易在这方面出毛病。幸运的是,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远程工作并不等于把自己绑在家里的办公桌前。
自由即奴役”,奥威尔在他的《1984》中这样写道。我们把这个著名的句子偷换一下概念——如果你没能好好地把握生活与工作的平衡,远程工作的自由就会变成奴役。这种情况是可能的,因为当你从朝九晚五的生涯中解脱出来之后,很容易又会套上全天不停工作的枷锁。
工作有成效,会让人很有成就感。如果昨天你好好工作了,极有可能你今天也会继续好好工作。如果你一直保持这种状态,事情都会自然而然地顺利往前发展——也包括不从大清早工作到睡觉前。
实施远程工作方式之后,肯定会有一个人人憎恨它的阶段,你自己、你的上司、跟你合作的每一个人都讨厌它。这就像在办公室上班的时候,有时你恨不得把屋里每一个人都变成哑巴,好让你安安生生地做完一点事情。任何一种工作方式都有利有弊。 关键在于,要让每一个人(起码也是一个人数相当多的小组)都感觉到它有坏处,但也有好处。否则人们很容易只关注它的消极面。其他人都留在办公室里的时候,只有你可以不用来上班,不必把时间浪费在路上,可以把省下的时间用来陪孩子,看看书,或是做任何你喜欢做的事——你觉得他们会赞成吗?不会。
要么根本别试,要么就给它一个真正的机会。起步小一点没关系,但要确保它有意义。
与客户一起工作 Working with clients
我们没有秘诀。但小窍门倒是有几个。第一,在销售阶段,要让潜在客户很早就知道你们不在同一个地方。信任需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建立起来。你可不想在签合同前的那一刻告诉客户:“哦,对了,我们不能每周定期碰面,因为我们在芝加哥,你们在洛杉矶。” 第二,在客户开口索要你的背景资料之前,就主动给他们。一上来就要让客户知道,你没什么可隐瞒的。在早期,建立信任是最难的事,所以,让他们跟你的其他客户谈谈(尤其是那些异地客户),把建立信任的过程变得容易一点儿。 第三,经常把工作进度拿给他们看。客户都会焦虑,而这是减轻焦虑的最好方法。他们付给你大笔钱,让你干活儿,所以交定金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有点儿紧张。因此,把他们掏钱买的东西展示给他们看。看到你的努力成果之后,他们对这段合作关系的感觉会好很多。 第四,让客户很容易就能找到你。既然你们没法面对面,那你最好迅速地回电话、邮件、即时消息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业务,但是,当你远程工作的时候,它的重要性会飙升十倍。接下来我要说的可能有点疯狂,但是,如果你跟客户在同一个地方,他们会想,就算遇到最糟的情况,总可以找上门去。他们“知道你住在哪儿”。但是,在远程工作中,当你不回电话或邮件,总是不见人影的时候,他们会更加猜疑。保持顺畅的沟通,你会看到好处的。 最后,要让客户参与进来,及时掌握工作进度。你也要让客户感觉到,这也是他们的项目。没错,他们需要你的专业才能,但他们自己也有很多本事。在网上开辟一个空间,把公共时间表放进去,让他们看到工作进度,向他们索要反馈意见,听取建议,给他们派点活儿(或是让他们给你派点活儿)。当他们感到自己也是项目一份子的时候,焦虑和恐惧感就会被兴奋和期待所取代。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语言障碍。在远程工作中,绝大多数沟通都靠书面交流。很多人在对话时可以弄明白对方的意思,可一到笔头上就不行了。团队需要紧密合作的时候,沟通水平糟糕可不行。为了顺利地实现远程工作,员工们的写作表达能力一定要过硬,熟练掌握你的母语是关键。 世界从未像现在这样小,市场也从未像现在这般开放。不要当个文化或地域上的隐士。
让一群优秀的团队成员合作很长时间,是取得巅峰绩效的关键。大家彼此越来越熟悉,相处得越来越融洽,自然而然地,工作质量就会变得更高。而菜鸟团队会犯菜鸟级的错误。 请记住,在人生最为持久的幸福来源中,和卓越的人共事、做出卓越的业绩正是其中之一。把它牢牢地把握住吧。
当工作压力变大时,(哪种工作没这种时候?)就算大家的意愿都非常好,相处时也有可能出岔子。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积极乐观的人越多越好。在这里,我们指的是那种愿意尽最大努力,让每个人都开心的人。 请记住,情绪是会传染的,无论是好还是坏。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但在选人的时候你要注意工作氛围,在工作开展之后,你也需要不断地注意观察。让负面心态的人不断地释放“毒素”,毒害周围的人,这从来都不是好做法,但在远程工作中,它的效果尤其致命。 如果你是管理者,而员工们都在远程工作,你不可能看得见他们眼中的阴郁,而这带有极大的杀伤力。至于那种情绪大爆发的闹剧事件,有必要遵循“不许打破窗玻璃”的行为规范。
有句老话依然有理:不招浑人。在远程工作中,你需要把这句话再拓展一下:不许犯浑,不许出现闹剧场面,不许出现糟糕的气氛。
我们还支持员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并确保他们有时间去从事这些活动。这个爱好清单能列一长串儿,比如骑行、雕刻、徒步旅行、骑摩托车、园艺等等。当然,在办公室上班的人也有业余爱好,可极少有公司既提供时间,又提供财力支持。 在多元、多彩的文化中,会不停迸射出奇迹和创意的火花。考虑寻找远程员工的时候,你必须多做些事情,去呵护这种多元的文化,鼓励他们追求个人成长。这笔花费很小,却会换来一个更有趣的工作环境,还会让人们保持长久的积极性。
无须故意刁难 No parlor tricks
真正算数的是工作质量。紧盯着它,忘掉那些干扰吧。
谁是好员工 Great remote workers are simply great workers
采用远程工作之后,在工作成果上糊弄人变得更加困难。由于在办公室东拉西扯的机会减少了,对工作本身的关注度就提高了。此外,类似Basecamp这样用于跟踪工作进度、汇报进展的网上展示平台会把你做的事都记录下来,留下确凿无疑的证据,把每个人的成果和用时都展示给大家看。 所以,那种安静但高产的员工有了优势,而在传统的办公室环境中,这种人常常会败下阵来。在远程工作中,你无须经常吹嘘自己的工作质量有多高,只要别人有心,都能看得见。同样,如果你只吹牛不干活,大家同样能看得一清二楚。
远程工作把罩幕揭开,让人们看到一个一直存在却并不是总被人承认或被人看到的事实:优秀的远程员工就是优秀的员工,就是这么简单。 他们展现出两种关键素质,这正是乔尔·斯保斯基(Joel Spolsky)在他的《面试指南》(Guerrilla Guide to Interviewing)一文 [16] 中提到的:聪明,又能及时完成工作。 当工作成果被展示出来的时候,谁真正聪明就更容易看得出来(同样,谁“显得”聪明也一目了然)。大家心里都有数,连说都不用说。相反,如果这份工作做得漏洞百出,那此人的聪明才智显然投入得不够。同样,如果某件新任务拖的时间特别长,那“及时完成”这一条要求就没有达到。 当你在办公室天天能看到这个人的时候,这些缺点很容易被忽视。如果此人是个和善的好人,就更是如此。人们总会这样误解:朝九晚五出现在办公室+人不错=肯定是个好员工。
当然,如果有人既不聪明,又做不完事情,你总归会发现的。但是,除非问题非常严重,很少有人愿意说同事的坏话。有很多人做事愿意投入时间,人又挺好,却不符合优秀员工的能力标准,被这些人耽误事儿的例子很常见。 远程工作能够加快人才优胜劣汰的速度,更快地把不合适的人请下车,让合适的人上来。
笔头功夫要过硬 On writing well
想要做一个优秀的远程员工,笔头功夫一定要过硬。当绝大多数争论都要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工具来解决的时候,你最好做足准备。因此,如果你是公司老板或管理者,最好从最初选人时就把好这一关
幸运的是,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完全是有可能的。极少人生来就是写作高手,绝大多数杰出的作家都是不断练习、不断学习的。此外,你不需要成为海明威或马克·吐温。但你的确要认真对待这件事。 你需要多读,多读,再多读。仔细揣摩好作家是怎么写的。首先要关注的是清晰的表达,风格是其次的。如果你真心想成为一个好写手,可以从以下这几本书开始: 《写出好文章》(On Writing Well),作者:威廉·津瑟(William Zinsser) 《风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作者:威廉·斯特伦克(William Strunk)、E·B·怀特(E.B.White) 《散文的修改》(Revising Prose),作者:理查德·拉纳姆(Richard Lanham)
无论试做的项目是什么,一定要有实际意义。创造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新东西。我们不相信解谜题那一套。解决实际问题要有趣得多,也更有启发性。
亲自见见他们 Meeting them in person
最好的入手办法就是让现有的员工开始远程工作。你用不着去招聘几个外地新员工来做实验,挑一些最优秀的员工,把远程工作的想法跟他们谈谈。告诉他们,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可以每周在家工作几天。我敢肯定,一定会有几个人想试试的。 如果你把远程工作视作低风险的实验,你就能够不断地尝试、调整,看看哪些方式效果最好。你可以在不同的团队中尝试。或许有些岗位很容易就能转成远程模式,而有些工作还是适合留在办公室做。不试试看,你就永远不知道。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就趁早开始。如果不行,那就小步尝试。找几位信得过的员工,先小规模地做做看。让他们每周有几天在办公室外工作。看看结果怎么样。这样做的风险很低,而且你很快就能知道它是否可行。
在37signals,我们每年至少聚上两次,每次四到五天。部分目的是讨论工作,展示最新成果,决定公司的未来走向。但更重要的用意是让大家彼此对得上号。定期这样做,我们就不会忘了彼此的个性。 事实是,如果大家在所谓的“真实世界”里见面混熟了,一同吃饭,一同欢笑,远程工作就会变得更加顺畅。团队中有新人加入时,见面聚会就变得尤为重要。自从我们在芝加哥的漂亮办公室落成之后,我们就把聚会定在那儿了,但是以前,我们在威斯康星州的科勒(Kohler),加州的圣地亚哥和缅因州的约克港(York Harbor)都举办过聚会。
一起去参加行业会议也是个团队建设的好机会。大家能一起学到新东西,而且晚上的时间都可以用来社交。 绝大多数时间你们都在远程工作,并不等于你们必须(或是应该)一年到头都分隔异地。时不时地见面聚一聚,共享欢乐时光吧。
• 内在动力:程序员编写开源软件,一般都是因为热爱这件事,不是为了钱。钱往往会相伴而来,但它极少是动力来源。也就是说,当你在解决一个特别感兴趣的、令你兴奋激动的问题的时候,你根本不需要有管理者经常从你背后伸脖子过来看看你是否在干活。 • 一切公开:绝大多数开源软件都是通过邮件列表和GitHub这样的代码追踪系统来协调运作的。只要有人想出手帮忙,就能做得到,因为所有的信息都是公开的。你可以自告奋勇,参与进来。对某块内容最精通的人很容易就能切入。 • 偶尔碰面:绝大多数成功的开源软件最终都能够召开交流大会,起码也能举办一些讨论会。开发者就有机会见面沟通,这很像公司的聚会和项目冲刺。但这不是必需的,而是锦上添花的事儿。
我们把这种定期的检查沟通称为“一对一”,其他公司可能只是把它称作“检查”或“常规汇报”。关键在于,这种对话应当是轻松随意的。它不是对某个项目的评论或反馈,反而更像是“嗨,最近怎么样?”的问候电话。这种闲聊一般会持续20~30分钟,但预留一小时比较好,万一说得长呢。如果对话进行得十分顺畅,你肯定不愿意贸然挂断。 此举的用意其实就是让沟通渠道保持在始终通畅的状态。这些简短的通话能够避免那种不被人注意的小问题逐渐累积。士气与动力是脆弱的,你肯定希望能把准远程团队的脉搏。半年或一年才正式述职一次,这种间隔时间太长了。 况且,正式的年度述职报告通常关注的都是大局,没法解决小事。正式述职要谈的一般都是长远目标、薪资调整、升职机会等等。但真正的危险都来自于细节——在每年一度的见面之间悄悄浮现出来的担忧情绪。 这个做法的妙处在于,尽管某人远在千里之外,人人都知道怎么打电话。只需闲聊几句,看看情况怎么样。第一次“一对一”交流过后,你会惊讶地发现,通过一次谈话竟然可以了解到这么多信息。
要当心的是过劳,而不是偷懒 Be on the lookout for overwork, not underwork
如果你的员工生活在不同时区,24小时都有人在上班的时候,这种问题尤为明显。在传统的办公室中,大家可能会在下班后再留一会儿,可最终他们肯定会回家。可对于远程员工来说,这种界限更为模糊。如果从洛杉矶到莫斯科都有同事,很可能一整天下来你都在工作,即便如此,网上可能还有人在等着跟你联手做事。
在37signals,我们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对抗这种过度工作的自然趋势。例如,每年5月到10月,我们给所有员工都多加一天周末,让大家趁着好天气,多花点时间待在户外,辛苦了一冬天了,应该用这种方式好好减减压。我们还会资助员工们从事业余爱好,为他们度身定制行程,把这个当作假期礼物送给他们,鼓励他们休假出去游玩。 你肯定不希望下属是一帮懒蛋,同样,你也不想要一个超人组。能够走得长远的最佳员工,是那些懂得可持续工作的人。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恰好就是最好。平均每周工作40小时就刚好。
妥善运用稀缺资源 Using scarcity to your advantage
当某种东西很稀少时,我们就会珍惜它,重视它,小心翼翼地使用它。当某种东西很充足时,我们想也不想就会把它用掉。工作量和工作价值往往成反比。
把一天分成几个时段:阅读最新资讯、协作、专心工作。有些人喜欢在上午抓紧处理邮件、查看行业新闻,做一些强度不大的事情,午饭过后再专心处理棘手事项。
你还可以运用家里的房间来实现状态切换。把工作全部留在工作间里。在客厅或卧室里绝对不看工作邮件,不要“再做一点工作”。
要让灵活性成为你的朋友。远程工作不是只能二选一的选择: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实际上,对于很多人来说,“混合式”是个好的开始。如果你希望员工每天都来办公室,那就让大家下午来。把上午留给他们自己。你会惊讶地发现,这样一来,完成的工作反而更多了。
在理想情况下,工作和休闲之间的那条灰色分界线都很难看见,使用同一台电脑进行工作和休闲的话,就更不可能了。当然,你可以在工作结束之后退出聊天程序和邮件,可你知道你不会这么做的。凡夫俗子都没有这么强的自律能力。 一个更有效、更人性化的方法就是使用两台电脑,把工作和休闲彻底区分开。一台用来工作,另一台用来娱乐休闲。
在人群中独自工作 Working alone in a crowd
对某些人来说,这种感觉太好了。但是,有些远程工作的人会发现,周围特别安静的时候,他们反而很难进入工作状态。如果你也是这样,这里有个简单的方法:拿上笔记本电脑,去附近找个有无线网络的咖啡店。在那儿,没有同事打扰你,而你照样可以享受背景中人群的噪声。 这听起来有点违反直觉,但是,他人的存在(即便你不认识他们)会让你的大脑以为埋头高效工作才是正经事儿。谁想当个懒虫,在上班时间去咖啡店里没事坐着,盯着Reddit上的傻瓜小猫视频看个没完,或是打游戏啊?
想要激发出员工的动力,唯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鼓励他们从事自己喜欢的、在乎的事情,而且跟他们喜欢的、在乎的人一起做事。此外没有捷径可走。 乍一看,这话令人很难接受。对管理者来说尤其如此。最常见的反驳说法就是,“工作中不可能全是轻松愉快的事”。或许吧,但它为什么不能是充满挑战和趣味,并引人入胜的呢?把工作的乐趣简化为“跟玩似的”,实际上是贬低了一项漂亮成果给人带来的精神回报。 所以,别再把动力视作一种可以耍点花招、用人为手段来提升的东西了,你应当把它看成一个晴雨表,反映出工作和工作环境的质量好坏。如果某个员工的士气低落,很可能是因为这项工作本身无甚意义,或是因为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表现得就像工具一样。 如果你正在远程工作,却发现自己一周才做了一天的活,这就相当于红灯亮起,你应当留心了。越早做出反应,结果就会越好。
对于健康的人生和健康的公司来说,动力都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你一定要重视它。
总体来说,可以远程做的创意工作只需要一部电脑和网络。电脑你可以随身携带,如今世界上也很少有网络覆盖不到的地方。要记住,工作才不在乎它是哪儿做的,管你是在夏威夷毛伊岛的海滩上,还是在坦帕海边的一条船上(绝大多数情况下,3G和LTE网络足够用了)。 话虽这么说,但你还是要尊重远程协作的规则,比如要留出一定的工作时间,保证跟同事们的工作时间有所重叠(请参见“规划出重叠时间”),这样你们可以实时沟通。但是,除非你旅行到了世界的另一端,安排重叠时间还是很容易做到的。事实上,如果你在探索新的居住地,你很可能会非常珍惜这个事实:工作不一定非得在早上9点到晚上5点之间完成。 流浪式的生活也比你想象中便宜。如果你不需要背负房贷、车贷、有线电视费,以及其他现代生活的必备设施,省下来的钱一般都足够旅行和安顿生活的了。 当然,这种流浪式的人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或者说很多时候不适合。但对远程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个选择。就在不久之前,这种事还像是天方夜谭:享有看世界的奢侈,同时还不必等到财务自由,也不必放弃现有职业生涯。
不要以为远程工作就是把工作场所从办公室搬到家里。它不是让你用厨房桌替代格子间。相反,你应当把远程工作视作一个机会,比起每天在同一时间待在同一个地方,它能让你受到更多事物影响,也让你有了更加多样化的视角。
你跟同事间的人际互动减少了,但你可以跟家人待在一起,这是个很好的补充。顾家型的人很可能更加适合远程工作,因为他们已经习惯跟家人互动了。 如果在公司上班的时候,你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不时会有同事过来拍拍你的肩膀,为什么现在不愿拿出一分钟,给另一半帮个忙呢? 很容易就能看出,这是个多方共赢的局面。当走到工作间只需几秒钟的时候,顾家型员工心中的内疚感减少了,压力也减轻了。这意味着工作的质量更好,合作更顺畅,归根结底,公司会得到更好的成果。
切勿让自己被忽略 Making sure you’re not ignored
想要在工作中不被人忽略,有两种最基本的方法。第一个就是吵吵闹闹,弄出点动静来。第二个就是在工作中取得进展,交出漂亮作品。幸运的是,对于远程员工来说,工作质量最重要。
远程工作工具箱
从来没有哪个时期能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能帮助人们顺利实现远程工作的工具。而且它们的价格也都负担得起——很多程序都按月收取合理的使用费。请看我们的工具箱里都有什么: Basecamp。这是我们所有项目的大本营。我们用它进行集体讨论、分配工作并跟进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日历上设定时间表、进行头脑风暴、共享文件并讨论、做出正式决定。不管你人在哪里,或是在哪里工作,用浏览器和手机都可以使用Basecamp,甚至连老式的电子邮件都适用!我们在Basecamp上每天运行的项目差不多都有30个。详情请访问网站http://basecamp.com。 WebEx。每当我们想要共享屏幕、给异地的某人做产品介绍、在电话会议上做演示的时候,就会使用WebEx。请到http://webex.com了解更多。我们有时也会使用一些替代工具,比如Go-To-Meeting(http://gotomeeting.com)和Join.Me(http:/join.me)。 Know Your Company。如果你是公司CEO或老板,公司的人数在25~75,而且你不大容易了解到员工们对公司、文化、领导力、管理、工作环境、决策等方面的看法,那么Know Your Company简直就是天赐的好帮手。它能帮你了解到一切没有说出来的公司现状。如果你的员工们都是远程工作的,这一点就更重要了,因为你没法经常看到他们,而且远程文化更难管理。请登录网站http://knowyourcompany.com。 Skype。这个老式软件之所以还在流行,是有原因的:它实在太好用了!它极其适合国际长途、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甚至还能实现一些基本的屏幕共享功能。想跟不在身边的人说说话,用Skype准没错。它极其稳定,适用范围很广,每个平台上都能用。请访问网站http://skype.com。 Instant Messaging。在即时文字聊天软件里,没有哪个能打败Instant Messaging吧。如果你是苹果控,iChat/Messages也是好选择。如果你是谷歌控,Gchat也很好用。如果你是技术控,你可以弄一个Jabber服务器(问问你们的IT人员)。 Campfire。每天,我们公司的每个同事都会登录到Campfire群聊软件中。它可以为你们公司创建一个永久的聊天室。人们可以随意进出,永远不会失去参与感。当你想问个问题,却不知道有谁知道答案的时候,这里就是绝佳的地方。你甚至还可以为了某个特定项目或团队专门建一个“房间”。请访问网站http://compfirenow.com。 Google Hangouts。这个新出现的软件可谓是一记重拳。如果你想召集10个以内的人,进行一场私密的视频会议,Google Hangouts是个极为方便的工具。大家可以用笔记本电脑或手机上的摄像头进行视频通话。它的技术非常先进,而且带有一些很棒的功能,可以把说话的人标亮,就像拥有“发言权”似的。在模拟现实方面,它做得很出色,大家会觉得就像待在同一间屋子里一样。我们现在使用它的频率越来越高,经常用它来开个即兴的群聊视频会议。请访问网站http://google.com/hangouts。 Dropbox。如果你想把公司的文档存放在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而且不管大家住在哪里,都能通过自己的电脑访问这些文档,那Dropbox就是最理想的选择。把一个文档加到Dropbox中,它会被保存到云端,同时也会存到你装有这个软件的任何一台电脑、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它可以跨团队、跨国、跨大陆运行。就像魔法一样。请参见网站http://dropbox.com。如果你是微软控,Skydrive也是个好选择。(请参见网站http://skydrive.live.com。) Google Docs。如果你需要跟别人实时共享某个文档、表格或PPT式的演示文档,或者你只是想找个信得过的地方存放最新的文档,Google Docs是个很好用的工具。请参见网站http://docs.google.com。 联合办公场所。近些年,远程工作的一个很好的趋势就是联合办公场所迅速增多。在这种地方,人们可以按天、周、月来租用办公桌。对于那些每周想离开家几天的远程员工,或是在出差途中又需要一张桌子用的人来说,这是个绝佳的选择。Regus(http://regus.com)在世界各地的分点比任何人都多,但LiquidSpace(http:// liquidspace.com)在本地和局部地区做的也挺好的,此外还有Desktime(http://www.desktimeapp.com)和Coworking Wiki(http://wiki.coworking.com/w/page/29303049/Dire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