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很痛苦,那不是因为事物无常,而是因为你错以为事物有恒。
初恋三摩地
如果你很痛苦,那不是因为事物无常,而是因为你错以为事物有恒。
一朵花凋谢时,你不会太难过,因为你知道花开易谢,原本无常。但是你却不能够接受你所热爱的人遭受无常,当她去世时,你会悲痛万分。
如果你看透事物无常的本质,那么你现在就会尽最大努力使她过得快乐。认识到无常,你会变得积极、慈悲和富有智慧。无常是好事情。没有无常,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有了无常,每一扇门都为变化敞开着。
法雨润泽
当一位妇女怀孕的时候,她的身心也会发生变化。体内婴儿的存在改变着她的生命,一股新的力量在升起,使她能做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她常常微笑,更加相信人性的善;对别人而言,她成为一个快乐和幸福的渊源。即使她的身体不太舒服,但她的内心总有一种真正的安详,而且别人也都能感觉到这一点。
纯净之爱
那天夜里我几乎没睡着。第二天清晨打坐诵经之后,我提议去厨房烤火。天很冷,她同意了。我们每人一杯茶,我想方设法使她明白我爱上了她。我讲了很多事情,但却不能直接说。我谈论着其他的事情,希望她明白。她慈悲地、专心地倾听着,未了,她轻轻地说:“你说的话我一句也不懂。”
但是第二天,她告诉我她懂了。爱对于我是不容易的,对她则更为困难。我的爱像一场风暴,她被击中了,被风暴席卷而去。她曾试图抵抗,但是没有成功,最后她接受了它。我们两个都需要悲悯。我们很年轻,但却要被风暴卷走了。我们有作为出家人的最深沉的愿望——继续我们珍爱已久的事业,然而我们却被爱俘虏了。
出家人通常是不讲这种故事的。但我想这样做也有必要。否则,当年轻一代被爱击中时,他们怎么知道该怎么做?作为出家人,人们都认为你不会坠入爱河,但有时候,爱情的力量比你的决心更强大。因此,这是一个关于戒律、正念、僧团、菩提心和自我完善的故事。
花非花
“我”纯粹是由“非我”的因素构成的,理解这一点是有益的。佛陀没有说“你不存在”,他只是说“你没有自我”。你的本性是非我。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以为他说我们不存在。我们从一个极端跌到另一个极端,而两个极端都只不过是我们的名相概念而已。我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实相,我们仅仅拥有这些名相概念并因为它们而感到烦恼。
道别
我被悲伤淹没了。我心中有着眷恋的情愫,但同时理智的声音又指出:为了我们继续保持自我,为了成功地实现我们探索和修行的愿望,这是唯一的路。
我记得我们分别的那一刻。我们面对面坐着。她看起来也似乎被绝望淹没了。她站起来,靠近我,把我的头拥入她的怀中,并非常自然地把我拉近她,我听任自己被拥抱着。这是我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身体上的接触。然后我们互致问讯就分手了。
三法印
真正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第一法印是诸行无常。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连续两个刹那保持不变。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孔夫子在注目江河时,慨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佛陀要求我们不要只是谈论无常,而要把它作为工具,以帮助我们契入实相,从而获得解脱的智慧。
期待相见
如果你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这些概念,你将不能理解我的真爱的本质——崇敬、信任和信仰。维持我们之间的爱的最好的方式是成为真正的自己、好好地成长、建立起深沉的自尊。如果你对自己很满意,你就是鼓励了我们大家,包括她和我。至今她依然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我的生命里。
请沉浸到你自己的生命之河中去,看看那些已注入其中、滋养和支持着你的支流。如果你修学《金刚经》,并领悟了我、人、众生、寿者,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我、人、众生、寿者,那么你将会看到,你就是我,你就是她。请回忆一下你自己的初恋,你会认识到,你的初恋无始无终,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僧伽/团体
爱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我们没必要回避或者谴责它。这种偶然事件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某种痛苦,但是如果我们深深地被菩提心给众生带来幸福的强烈愿望所鼓舞,我们就拥有了一个护法神,因而我们将能够绝处逢生
法华经
观世音菩萨成就了五种观:
- 真观。即契入实相,摆脱虚妄观念和名相,进入了真如。
- 清净观。当观念和矛盾消溶之后,我们就拥有了清净无妄的心境。
- 广大智慧观。即般若波罗蜜,体证到“空”和“互即互入”的本性。
- 悲观。即了知众生的痛苦,并寻求使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方法。
- 慈观。深入观察众生,知道做什么能够给众生带来幸福,就去做什么。
步入终极空间
未来就是过去,现在就是未来。这三世彼此注视着,以无穷的方式使这个世界觉醒。全知是没有界限的。在华藏世界里,空间是由时间构成的,时间是由空间构成的。一粒微尘包含了整个空间,一粒微尘包含了整个时间;一刹那包含了整个时间,一刹那包含了整个空间和整个时间。从这个练习开始,深入地观察无常的特性,接着深入地观察“无我”和“互即互入”的特性。只要这样做,一切事物将在你面前展现出它的全体,一存在于多中,多存在于一中。
在《局外人》中,阿尔伯特·加缪给我们讲了一个名叫莫尔萨特(Meursault)的囚犯的故事。有一天,在他的单身牢房里,莫尔萨特感受到了生命、感受到了华藏世界。他仰面躺着,抬起头来,透过天花板旁边的一小块窗户,他平生第一次看见了蓝天。一个成年人怎么可能是第一次看见蓝天呢?事实上,很多人就是这样活着的,他们被囚禁于愤怒、沮丧和相信幸福与安宁只存在于未来的观念中。莫尔萨特在被处决以前还有三天时间可活。在充满觉照的那一刻,蓝天真正地存在了,而他也感受到了它。他发现生命是有意义的,他开始专注地生活于生命留给他仅剩的那些时光。他生命中的最后三天变成了真正的生活。
你心中慈悲的力量将会改造生命,使它变得更美好。慈悲总是从智慧而生的,而智慧是深入观察的结果。
空掉了什么?
观音菩萨深入地观察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他发现,五蕴当中没有一个能够独自存在。每一蕴都只能与其它四蕴互即互入。所以他告诉我们,色是空的。色空掉了一个孤立的自我,但是它的里面却充满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一粒盐想知道大海有多咸
渗透意味着进入某件事物,而不仅仅是站在它的外面。当我们想理解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站在它的外面来观察它。为了真正理解它,我们必须深入到它的内部,与它成为一体。如果我们想理解一个人,我们必须去体验他的感受、他的痛苦和快乐。
没有无常怎么能长大
空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因为空,生命成为可能。所有这五蕴都遵从着同样的规律。
萨婆诃
在佛教禅修中,我们并不是在为五年或十年以后才会发生的开悟而奋斗。我们修行是为了使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成为真正的生活。因此,当我们坐禅的时候,我们是为坐而坐;我们不是为其它东西而坐。如果我们坐二十分钟,那么这二十分钟应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生机。
与生命相约
生命的富足来自独处。
独处并不意味着拒绝世界和社会。佛陀讲,独处意味着生活在当下,深入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假如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将不会被卷进过去,或者被对未来的思虑所吞没。佛陀讲,如果我们不能安住在当下,即便我们生活在僻远的莽林中,我们仍算不上是真正的独处。他说,假如我们完全安住在当下,即便我们生活在拥挤的市区,我们仍然可以说是独处。
回归当下就是与生命相接触。生命只能从当下发现,因为”过去事已灭”,”未来尚未到”。佛性、解脱、觉悟、安宁、快乐和幸福只能在当下发现。我们与生命的约会就在当下。我们约会的地点就是在此地。
精神生活的富足来自独处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空虚、疲劳和无聊,感觉不到真正自我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我们试图跟其他人接触,我们的努力也会徒然。我们愈努力,我们愈失落。当这种情况发生了,我们应当停止试图跟我们的身外之物进行交流,而应当反求诸己,与自己进行交流,过着”独处”的生活。我们应当关上通向社会之门,回到我们自身,练习在觉照中呼吸,深入观察我们身内身外正在发生的事情。
烦恼习气
人的习气,通常提到的有九种:贪爱、嗔恨、骄慢、愚痴、见取见、执着、疑心、嫉妒和自私。其中,最基本的习气就是无明,即丧失了觉照,其它所有的习气都是由此而来。
过去是一个储藏室,既有痛苦的记忆,也有幸福的回忆。执着于过去就是对现在的麻木无知。当然要放下过去、回归当下是不容易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挡住我们内心的习气力量。我们必须学会改变自己的习气,这样我们才能够自如地专注于当下。
现在也是由过去构成的
现在包含着过去。当我们领悟了习气是怎样在我们的内心引起种种冲突,我们就会明白过去是如何入于当下的,因而我们也就不会再被过去所淹没。佛陀说“慎莫念过去”,他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不要被过去所淹没,而不是说我们应当停止反观过去以便更深刻地了解过去。
不要让自己迷失于未来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为了全身心地回归当下,放弃所有对未来的妄想。开悟的意思是达到真实的深刻圆满的觉悟。这种真实存在于当下。为了回归当下,面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必须深入地观察事物的本质并体验它的真实存在。当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体验到了甚深智慧,它把我们从痛苦和无明中解救出来。根据佛教,地狱、天堂、轮回(samsara)和涅磐都存在于当下,回归当下就是发现生命、觉悟真理。所以过去佛都觉悟于当下,所有现在佛、未来佛也同样是觉悟于当下。
过去和未来存在于当下
昨天或许是出于愚昧,或许是嗔恚,我们说了一些使母亲伤心的话,但是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变化了,变得轻快了,我们会看到母亲在朝我们微笑,即使她已经不在世了。如果我们能够在我们的内心微笑,我们的母亲一定也能与我们一起微笑。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过去,我们也就能够改变未来。
我们对未来的焦虑和恐惧使现在变得黑暗了,而未来无疑也会变黑了。因为我们知道,未来是由现在构成的。把握当下是把握未来的最好的方法。有时候,由于我们过于关注第二天将要发生的事情,于是整夜地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我们担心,如果夜里睡不着觉,第二天将会很疲倦,不能做到最好,我们越担心,就越睡不着。我们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毁掉了现在,但是如果我们停止了考虑明天,而只是躺在床上,随顺呼吸,真正享受休息的时光,那么,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温暖的毛毯之下的安宁和快乐,而且将轻松自然地进入梦乡,这种睡眠对第二天取得成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从当下发现生命
觉悟到无常和无我,并没有把活着的快乐带走,相反,它使我们变得更健康、更肯定、更自在。人们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他们看不到事物无常无我的本性,他们把无常当作有常,把无我当作有我。
生命是苦,但是它也是美好的。老、病、死、意外、饥饿、失业和天灾,都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我们拥有深刻的智慧和自由的心灵,我们就能平静地接受这些东西,而痛苦就已经被大大地减少了。
这不是说我们应该在苦难面前闭上眼睛,通过接受苦难,我们提升和滋养了我们天性中的慈悲,苦难成了滋养我们慈悲的因素,所以我们不害怕它了。
当我们的心充满慈悲的时候,我们就会以减轻他人痛苦的方式来做事。如果人类已经取得了某些进步的话,那是因为我们慈悲的心。我们需要向那些具有慈悲心的人学习,学习他们怎样为了他人而提升自己的修行。这样,别人也将会从我们这里学习活在当下的方法,观察所有存在着的事物无常和无我的本性。
超越生死
我们常常以为生就是不存在的事物开始存在,死就是存在着的事物停止存在。当我们深入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将看到这个关于生死的观念是非常错误的。没有任何现象能从一无所有中开始存在,也没有任何存在着的现象能变成一无所有。事物总是不停地变化。云没有死,它只是变成了雨。雨没有生,它只是云的变化和延续。树叶、鞋子、快乐及痛苦都符合这一不生不死的规律。
以为死后我们不再存在,这是一个狭隘的观点,佛教里称之为“断见”。而死后我们将不变并继续存在的狭隘观点被称之为“常见”。真实超越了这两者。
佛陀教育我们要直接地看到那些聚合在一起、构成我们的色身的诸要素,以便看透它们的本性,以便超越“自我”观念不管那是“常见”的我,还是“断见”的我。
聚在一起构成被我们称之为“我”的那个东西有五个因素,即:色、受、想、行、识。如果我们看透这些因素,看到它们无常和互摄互入的本性,我们自然就会明白,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可以称之“我”。这五个因素是在不停的变化,它们无生亦无灭。它们当中没有一个是从虚无变为存在,也没有一个是从存在变为虚无。我们以为是“我”的那个东西,没有生,也没有灭。我们不要把“我”同或健壮或衰老的色身等同起来,也不要把它与时时变化的受等同起来。同样地,我们也不能把它与我们的想和识等同起来。我们不要被这些因素所束缚,我们一旦明白这些因素本自无生无灭,我们就不会再被死亡所压迫。这一觉悟将使我们超越于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