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书摘】论语译注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学而篇第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作为一个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人,却喜欢冒犯尊长,这是不多见的;不喜欢冒犯尊长,而喜欢造反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君子行事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事物的基本道理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大概就是达到‘仁’的根本吧。”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你们这些读书人在家里就应该孝顺父母,在外就应该尊重兄长。言行谨慎,讲求信誉,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若有多余的精力,就去学习文化技艺。”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敬重德行贤能,不以美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勇于献身;和朋友交往时,说话诚实可信。这种人,即使说没有学习过,我敢肯定说他已经学有所得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业就不会巩固。以忠诚和诚信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他的父亲健在时,可观察他的志趣;他的父亲亡故后,可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之内,不改变他父亲的处世之道,这人可以称得上孝。”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足饱,居住不求安稳。处理事务要敏捷,言辞却要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来纠正自己的不足,这才可以称得上好学呀。”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困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困却自得其乐,富有却喜好礼节。”子贡说:“《诗》说:‘就像加工不同质料的东西,或切割研制,或雕刻磨光,不同质料,不同的工序,使用的技艺也不同。’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开始可以和你探讨《诗》了,告诉你已知的,可以推知未理解的。”

为政篇第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说:‘思想不存在邪念杂虑。’”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用刑法来规范,老百姓会免于刑罚,但没有廉耻之心。用德行来治理,用礼教来规范,老百姓有廉耻之心,并能纠正自己的不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业,三十岁自立有成,四十岁遇事不会惑到迷惑,五十岁明白凡事顺应天意,六十岁凡听到的事都可理解,七十岁可随心所欲,但不会超越规矩。”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如何做才是君子,孔子说:“先践行他所说的话,然后再说出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是广泛团结,而不是互相勾结。小人是互相勾结,而不是广泛团结。”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询问如何才能做官,孔子说:“多听听,遇有疑惑的故且置之不论,谨慎地谈论所知的一部分,就会少错误。多观察,遇有可能出现的危险,暂且避开,谨慎地实施其余的计划,就会少后悔。言语少错误,行事少后悔,官禄就在其中了。”

里仁篇第四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应该做的,也没有什么不应该做的,只要合理就行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注德行,小人关注田地;君子关心法制,小人关心实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于道义,小人明白于利益。”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健在,不去远方行游,如果去行游,必有明确的去处。”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岁不可不知道,一方面因此而欢喜,一方面因此而惧怕。”

公冶长篇第五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容伪善、过分恭顺,左丘明认为这样做可耻,我也认为这样做可耻。隐藏怨恨,而表面与人友好,左丘明认为这样做可耻,我也认为这样做可耻。”

雍也篇第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会虚浮。文采与质朴搭配适宜,这样才算是君子。”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述而篇第七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德行得不到修养,学问得不到讲习,听到合理的事不亲自奔赴参与,不好的地方又不能改正,这是我的忧虑啊。”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立志于大道,据守于德行,依托于仁爱,游心于六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食饮水,弯曲胳膊,头枕其上,其中也有乐趣啊。做不道义的事而富有又显贵,对我来说就像是浮云过眼。”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动乱、神鬼。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用四方面的内容教育人:典章、品行、忠诚、守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能见着了,能够见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又说:“善人我是不能见着了,能够见到有恒心的人,这就可以了。无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足,穷困却装作奢侈,这样的人难得有恒心啊。”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却严厉,庄重而不凶狠,恭敬又安详。

泰伯篇第八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恭敬却不懂礼仪,就会劳累;慎重却不懂礼仪,就会惧怕;勇武却不懂礼仪,就会生乱;直率却不懂礼仪,就会急躁。君子对待亲族要忠厚,百姓就会趋于仁德。不遗忘老朋友,百姓就不会冷漠无情。”

子罕篇第九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绝没有这四种毛病:不意猜,不绝对,不固执,不自是。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虑,勇武的人不惧怕。

颜渊篇第十二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询问如何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君子是不忧虑、不惧怕。”又问道:“不忧虑、不惧怕,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君子吗?”孔子说:“内心反省,没有愧疚,又有什么忧虑惧怕的呢?”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我没有。”子夏说:“我听人说过:生和死是由命运决定的,富和贵是由天意决定的。作为一个君子,敬畏而不要有过失,与人相处谦恭有礼。四海之内,到处都会有亲如兄弟的人,作为君子,为什么担忧没有兄弟呢?”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询问待友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友善地引导,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屈辱。”

子路篇第十三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自己行事端正,不用下命令也会施行;自己行事不端正,即使下命令也不会有人服从。”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相处和谐而不党同,小人党同但不和谐。”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平和安详,却不骄纵;小人骄纵,却不平和安详。”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说:“刚强、果断、质朴、寡言,这四种品德,可以说近于仁德了。”

宪问篇第十四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说:“国家太平清明,言语直率,行为正直;国家昏乱,行为正直,言语谦逊。”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的学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而学习,现在的学者是为了表现给别人看而学习。”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说:“可与他交谈而不与他交谈,就会错过能人;不可与他交谈却与他交谈,就是说错了话。聪明的人不会错过能人,也不会说错话。”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花言巧语可以败坏品德,小事不能容忍,就会破坏大事情。”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从小的事情上了解他,却可以委以重任;小人不可以委以重任,却可以从小的事情上了解他。”

季氏篇第十六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说:“天下太平清明,礼乐制作、出兵讨伐就出自天子;天下昏乱黑暗,礼乐制作、出兵讨伐就出自诸侯。出自诸侯的,大概传至十代后很少有不丧失的;出自大夫的,传至五代后很少有不丧失的;至于家臣把持国政,传至三代后很少有不丧失的。天下太平清明,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太平清明,百姓就不会议论朝政。”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和正直的人交友,和诚信的人交友,和博识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朋友。和逢迎谄媚的人交友,和阳奉阴违的人交友,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这是有害的朋友。”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礼乐节制言行为快乐,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多交贤能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快乐。以自恃尊贵而随心所欲为快乐,以游荡无节制为快乐,以吃喝纵欲为快乐,这是有害的快乐。”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说:“侍奉君子时会有三种过失出现:不到说话的时候却说了,这叫做急躁;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这叫做隐瞒;不观察神色就开口说,这叫眼瞎。”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点值得警戒:年少时,血气未稳定,警戒之处在于迷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正旺盛,警戒之处在于争胜好斗;到了年老,血气已衰弱,警戒之处在于贪多务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敬畏的事有三:敬畏天意,敬畏道德高尚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天命而不敬畏,轻慢道德高尚的人,亵渎圣人的话。”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这是上等;学习后才知道的,这是次等;困惑后再去学习的,这又是次一等;困惑却不学习,这种人就是下等。”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眼睛,思虑要看得明白;耳朵,思虑要听得清楚;神色,思虑要温和;容貌,思虑要恭顺;言谈,思虑要忠诚;做事,思虑要认真;疑惑,思虑该去求问;发怒,思虑会带来的祸患;看见可得的,思虑是否适宜。”

阳货篇第十七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武吗?”孔子说:“君子以义为尊尚,君子有勇武的精神却没有义的准则,就会惹起动乱;小人有勇武的精神却没有义的准则,就会成为强盗。”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子张篇第十九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每月不要忘记自己会的,可以称为好学的人啊。”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博地学习,而有坚定的志向;迫切地求问,却能思考眼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望着他,庄重严肃;靠近了他,和蔼可亲;听他说话,严厉认真。”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错了,人们都看得见;改正了,人们都会仰望着你。”

尧曰篇第二十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孔子说:“不教育就杀戮,这叫做暴虐;事先不告诫就视察成效,这叫做粗暴;怠慢政令,又限期完成,这叫做祸害;给人东西,出手吝啬,如同唤作卑微寒酸的小吏。”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天命,没有办法成为君子。不懂礼仪,没有办法自立。不懂言谈,没有办法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