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书摘】幸福的方法

追求物质享受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关于“美好生活”的理论课程。学生们除了阅读和理论研究之外,我还要求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应用所学的方法:学会与恐惧相处,探究自己的优势,设定短至一个星期、长至数十年的雄伟目标。我也鼓励他们去冒险尝试,发现自己的最佳挑战地带-通常是在舒适和恐慌之间的某个地带。

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曾说过:“对于无知的简单,我不屑一顾;而对于超越复杂后的简单,我全力以赴。”霍姆斯所看重的简单,是经过探索和研究、深入思考与仔细验证而得出的本质性结果,而不是那些无根据的通俗说法,或凭空猜测的断言。积极心理学家深入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真相,从复杂回归到简单,最终形成可行的观点、实用的理论,还有简单而有效的技巧。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达·芬奇很早以前就已经指出“至繁归于至简”。

总体来说,西方科学家喜欢很透彻地研究物体,包括把它们解剖、分解、不断放大来仔细地研究;而东方科学家则是把事物联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缩小并退后一步来系统地观察。这两种方式都很重要,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最完整地了解积极心理学(或是其他任何学科),就必须要集合双方的精华,先分解,再组合,而不是二选一。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搭建一座学术界的桥梁—一座能让东西方智慧畅行无阻的桥梁。

为了让东西方智慧能够自由地畅行,双方都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谦虚带来开放的思想,骄傲带来的则是武断。为了更接近真相,我们需要对所有想法都抱着客观的态度,而不是只宣扬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开放的思想加上有分辨力的头脑和心灵,绝对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关于幸福和自我实现的人生拼图,看清所有的脉络和细节。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实现孔子理想中的和谐的幸福社会。

反思:回想一下,你有没有曾经在实现了一个重要目标之后,却没有感到你预期的喜悦?

反思:你会怎样定义幸福?幸福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们都知道,改变是困难的。大量研究指出,学习新模式、采用新习惯或者打破旧习惯,比我们预想的要困难得多,所以绝大多数个人和组织所尝试的改变都以失败告终。

一旦你确定了新习惯的内容,先把它们列入你的计划,然后开始行动。刚开始可能并不容易,但通常30天之内,一个新的习惯就可以被固定下来,变得像刷牙一样自然。习惯通常很难改变,对于好习惯来说,这可是个好消息。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每晚在入睡前,写下5件让你因感恩而快乐的事情。这些事情可大可小,从一顿美食到与一个好友的畅谈,从日常工作任务到一个有意思的想法,你都可以写下来。 如果每天都做的话,你可能会重复地列出一些事情,这很好;重点是,在重复之余,为了让你的情感体验保持新鲜,请在每一次把它们写下来的同时,去想象当时的体验和感受。当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会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刻,而不会把它们当成是理所当然。

为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的幸福人生,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享乐主义型”。“享乐主义型”的格言就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

我称这类人为“忙碌奔波型”。这种人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

与此类似,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我称其为“虚无主义型”。

第四种汉堡就是“感悟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为何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造就了这种信念:如果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如果工作表现好,就会得到奖金。我们习惯了去关注更远大的目标,却不在意当下的感受,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我们从不会因为享受过程而得到奖励,我们认为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的人都犯了同一种错误,那就是坚持自己对于幸福的偏见。“忙碌奔波型”信奉的是“实现谬论”,即认为只有在实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享乐主义型”的问题在于“快乐至上”,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实现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至于“虚无主义型”本身就是一种谬论,是对现实状况的完全误读,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这种类型的人最可怜,因为他们连前两种谬论中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

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增强幸福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汲取经验,同时关注内在的感受。大多数人都忘了问问自己的内心,只因为我们太忙了。就像梭罗所说,“生命并不长,别再赶时间了”。如果老是马不停蹄地前进,那就等于只是简单地对每日的生活做出反应,却没有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去创造真正的幸福

时至今日我可以肯定地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

从整体而言,有目标的人的成功概率要比没有目标的人大得多。具有挑战性的明确的目标(即设定了时限和具体的成果)通常会带来更好的表现。设定目标就是用语言给自己一种承诺,而承诺本身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未来。

自我和谐的目标,是发自内心最坚定的意识,或是最感兴趣的事情。这些目标按照谢尔登与艾略特所言,是从“整合自我”生发的“自我直接的选择”。这些目标必须是主动选择的,而不是被加附在我们身上的;必须是产生于散发自我光辉的愿望,而不是为了炫耀。这些目标是有因果关系的:追求这些目标,并不是因为他人觉得你应该这么做,也不是出于责任感,而是因为它对我们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并且能够带给我们快乐。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多数学生都讨厌学习,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得不努力用功呢?在与弟弟讨论这个问题之后,我发现了两种学习动机模式——“溺水模式”与“性爱模式”。

“溺水模式”有两个特点:(1)有从痛苦中解脱的强烈愿望;(2)一旦解脱,我们常会把那种舒适误认为是幸福。如果把一个人的头按进水里,这个人会痛苦,会挣扎着要出来。如果他在最后一刻离开水,他第一件事就是拼命地呼吸,接着便是那醉人的解脱感。

但“性爱模式”却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一种可以同时得到当下与未来幸福的模式。那些美好的学习时光,无论是阅读、研究、思考还是写作,都可以将其视为性爱的前奏。学生们的经验表明,当知识和直觉的界限消失时,即当我们找到答案时,就像是性高潮的感觉。在“溺水模式”里同样会有这种达成目标后的高潮,但在“性爱模式”中,我们却是从一开始乃至每一件事里都能得到快乐。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进一步说,通常在越感兴趣的事情上,我们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做这些事情既有意义又可以让我们乐此不疲。我们通常会在感兴趣的事(所热衷的事情)上更努力。没有热情,动机便会削弱;有了热情,不但动机会坚定,连效率也会提高。

对于把工作看成使命的人来说,工作本身就是目标。薪水和机会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他们的力量源于内在,同时也在工作中感到了充实与快乐。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实现自我。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恩典,而不是折磨。

找寻使命感,需要努力和清醒的头脑。因为通常我们所得到的鼓励是去找一份适合自己当下能力的工作,而不是一份自己想做的工作;大部分的职业介绍所以及职业测验都注重我们目前的能力,而不是我们的热情。没错,像“我当前的能力优势是什么”这类问题,在寻找人生方向的过程中当然重要,但重点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在结合了意义和快乐的目标之后。

MPS模式,指的是意义(Meaning)、快乐(Pleasure)和优势(Strengths)。寻找适合的工作(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热情)通常是很有挑战性的。我们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来问自己:什么能带给我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这样的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

在《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一书中,罗伯特·M·波西格写道,“生命的真相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却常常让它走开,结果是真相离我们越来越远”。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对那些可以获得快乐和意义的机会视而不见。潜在的幸福如果没被注意到(如果我们只关注其他的东西),我们就将面临失去它的危险。想要把可能变成事实,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这些可能性是存在的。

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有些人,无论工作或生活有多好,他们还是感觉不到幸福,但他们仍然不断地欺骗自己,认为外在因素可以最终改变内在体验。

可见,人际关系对个人幸福来说非常重要,其中浪漫的亲密关系是幸福真正的基石。在总结对幸福的研究时,戴维·迈尔斯也认为,“幸福的最佳预测因素,就是紧密的、平等的、共同成长的、维系终生的亲密关系”。与浪漫的爱情关系相比,没有任何其他的主题能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包括诗词、科幻书籍、非科幻书籍),或是被如此广泛地讨论(餐厅、学校以及沙发上)。同时,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误解也是最深的。

无论当时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母亲回答我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她说:“赢得冠军,只是反映出了你自己、你的热情以及你的执着。”就像我母亲所说的,夺冠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让一些事实更加明显。但是,外在的东西总是比内在的东西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

核心价值指的是我们最深最真的特性,也就是我们的个性。它包含我们的生活原则,但这些原则未必与我们平时所宣称的一致。由于无法直接观察到核心价值,所以唯一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个性的方法,就是根据其个性所反映出来的行为来判断

如果我们因为财富、权力或是名声被爱,那只是有条件的爱;如果因为踏实、力量或是善良而被爱,那才是无条件的爱。

两个人彼此间的熟悉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使新鲜感降低;但另一方面,熟悉你的伴侣,真正去认识他,则会带来更强烈的亲密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爱更好地成长,同时也会带来更和谐的性生活。

彼此理解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永远都可以发现并找到更多。这样,两性关系也会变得有趣、刺激并且不断成长。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去理解对方以及被理解,那么两人在一起相处的时候,无论是一起吃饭、照顾孩子或是性生活,都会变得更快乐、更有意义。

我们通过了解和被了解来经营与伴侣的亲密关系。通过对彼此的了解来加深两人的亲密关系,即做一些对他/她或对两人都有意义并且快乐的事。这样的爱的旅程会让我们坚定信心,并且创造出充满爱的幸福空间。

换句话说,我不是一个利他主义者。我做任何事的最大理由(无论和朋友相聚或是当义工)都是因为它们可以让我开心。无论是用理论或是实际行动去解释终极财富,它都是我所有行为的目的。

幸福不是牺牲,也不是在现在和未来中二选一。它既不是纯粹的意义也不是单纯的快乐,既不是只关注自己也不是无保留地为他人奉献——它是所有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的要素,是和谐共生的结果。

具备意义和快乐的行为,就像是暗室里的蜡烛,只需要一根就可以点亮整个屋子。一次幸福的经历,可以感染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我将这些虽小但有连锁效应的事情叫作“幸福催化剂”——一些几个钟头甚至几分钟的事,便可以为我们带来意义和快乐,不但在当下受益,也会影响到未来。

我们追求幸福的努力应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收获和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的幸福是无限的。在追求既有快乐又有意义的工作、学业和情感时,我们只会更加幸福,这种经历不是树叶般短暂的美丽,而是根深蒂固的永恒的幸福。

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觉得自己不行,我们的恐惧来自于害怕自己的潜能,因为它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最怕的是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我们常问自己:“我们凭什么觉得自己是杰出的、美丽的、有能力的或是才华横溢的?”但真正应该问的是:“为什么不呢?”

一个害怕失去的人会通过让他自己变得一无所有来保护自己。当我们感到幸福时,也意味着我们拥有很多值得幸福的东西,为了避免失去所拥有的,我们不敢拥有太多。我们为最坏的情况而担心,所以一开始就已经把最好的排除掉了。

我们都太忙了,总是希望在更少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其后果是,我们忘了对身边的事以及对拥有财富的感恩,忘了享受它们,比如我们的工作、课程、一段音乐、身边的景色、我们的心灵伴侣,甚至我们的孩子。

在这个快节奏、忙碌奔波的世界里,我们怎样才能多享受一下生活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坏消息是,世界上并没有魔术,我们只能简化生活,只能自己减速;而好消息是,简化和减速这样的举动并不会影响我们取得成功。

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必须明白,追求物质享受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他们的总体生活品质甚至比那些从未企图追求物质的人们还要低。

对幸福的理解引导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才能使我快乐?”其重点是找出三个中心:“什么对我有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幸福就是问自己“我的使命是什么”,并且发掘我们在学校里、工作和生活中真正想要做的事。当我们经常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们获得终极财富的机会自然就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