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书摘】洞察者:螳螂

许多人不懂得生活的艺术,并非先天就是个坏胚子或者缺乏意志力,而是因为他们站在人生交叉路口犹豫徘徊,前途并不明确,可自己又必须作出选择。


处理自杀时的紧急状况的手段,通常被称之为“危机干预”,是一门看似空洞的学问。我们可以在书店、图书馆看到关于危机干预的书籍,如果你的英文够好,也可以去浏览国际学术网站。我们可以找到有关危机干预的信息,然而统观下来,能教给我们怎样解决自杀危机的书,却是一本也没有。

人是非常复杂的动物,而自杀动机又是疑团重重,未经揭示的秘密。所以,书籍无法完全涵盖复杂多变的情况。 人们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给自杀者打出亲情牌。亲情牌看似很有道理——是啊,自杀者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他会有父母、亲人、朋友,如果他结婚生育,那么还有子女。一旦他死了,不就等于将这些亲人弃之不顾了吗?所以,用亲情,特别是用来自于子女的那份亲情感化自杀者,似乎是个行得通的办法。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想象的那么乐观。你无法推测自杀者是不是已经深刻地考虑过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搞不好,那正是她选择自杀的诱因。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不假思索地满足自杀者提出的条件。假如我同意李咏霖的意见,在杨洁闹自杀的节骨眼上,去和她谈论复婚的事宜,那么无异于宣称:自杀有理,自杀积极,自杀可以解决像复婚这样的重大问题!那么自杀显然是一个可以沿用下去的好办法,像一切人类习惯那样,自杀会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即使在自杀者即将实施自杀的前夕,这样做也是没有好处的,因为你在提醒她,自杀是个好办法。假如她已经站在了楼顶,那么这一念之差就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结局。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号脉是诊断的最后一步,经验丰富的老大夫往往一见病人,就看个八九不离十。同样重视观察的,就是心理工作者了。光听病人说,听家属说,真话假话都不知道,凭什么得出准确判断呢?所以,一个不重视观察,不了解人性的心理医生,知识再全面,到头来也只能是个庸医。

人死不能复生,这是一句废话。作为劝说词来讲,它特别空洞,毫无意义。因为死的人固然是死了,可留给生的人的,是无尽的遗憾、懊悔、悲痛,这些已经让人够受的了,何况还要加上内疚! 有些感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荡然无存,可内疚却不会,它会随着你的衰老而不断加强,永远提醒着你犯下的那些错误。

学术上对于自杀的分类有很多种,不过以现代危机干预的理论,更倾向于迪尔凯姆的观点。他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利己性自杀、失范性自杀和利他性自杀。利己性自杀,是指自杀的当事人缺乏自己与群体之间的整合观念。套用比较好理解的话说,就是自杀者更关注自己,而忽略了与之有直接关系的家属、同事、朋友等,更不会去在意他应该履行的相应责任。利他性自杀则完全相反,作为一种宗教的感知也好,还是作为社会凝聚力的表现也罢,至少在自杀者自己看来,自杀是可以给他人带来好处的。最典型的就是过去日本武士道的剖腹自杀和现代中东极端主义分子的人体炸弹。至于失范性自杀,是感觉生活意义的瓦解和崩溃所致。

自杀干预的十四条法则

为了让本书能具有一些实用价值,我将总结的十四条自杀管理原则附在这里,以便有需要的人自行查用。

  1. 不要对求助者进行责备或者说教。(这也包括愤怒的眼神和无奈的表情。)
  2. 不要批评自杀者或对他的选择、行为提出批评。(无论他的选择和看法是对是错,是否符合你的标准,都请遵守这条原则。自杀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行为,所以请不要让他雪上加霜。另外,与自杀者交谈,应尽量减少反问句,如“你能不能别这样想?”)
  3. 不要与其讨论自杀行为的对与错。(理由同上)
  4. 不要轻易告诉自杀者他的危机已经过去这种话。(临床表现上,自杀未遂者很可能再实施下一次自杀。所以,除非你自信洞察力非凡,否则不要下定论。)
  5. 不要否定自杀者的求助意念。(不去求助他人,干脆一心想死的自杀者很罕见。所以要关注他表现出来的蛛丝马迹,因为这些都可能是他向你求助的方式。)
  6. 不要试图挑战令人震惊的结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假如自杀者真的服了药,或站在楼顶,或者举起刀子,别以为你还能泰然处之,请联系必要的急救人员或警方。另外,在不具备专业能力的情况下,也不要以为自己三言两语就能把事情搞定。)
  7. 不要让自杀者长时间独处,但不要总去观察他、分析他。(自杀者往往很敏感,你的观察基本逃不过他的眼睛,所以,小心地与他相处,不要让他提防着你。)
  8. 在危机阶段,不要诊断、不要分析,也不要解释。(危机阶段是说自杀的实施阶段,这期间,说多余的话是没有意义的。这在文中有了多次描述,不要试图用亲情和社会概念打动他。)
  9. 不要陷入被动。(自杀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他们的意念,所以别被他牵着鼻子走。)
  10. 不要操之过急,保持冷静。(与自杀行为相反,自杀的治疗是非常缓慢的过程。你有一肚子话想说,到头来还是要一点点进行。)
  11. 不要让自杀者保持自杀的秘密。(要不带评价地去谈论自杀本身,而不是让他把这个秘密窝在心底。)
  12. 不要因为周围的人或事转移注意力。(稍不留神,可能酿成大祸!)
  13. 不要在其他人中,把自杀者过去或现在的自杀行为描述成光荣的、殉情的、伟大的,更不要将其神化!(自杀存在社会影响,现在媒体的一个宣传误区,就是说殉情说得太多了。)
  14. 不要忘记追踪记录。(比对自杀者前前后后的言谈举止、情感和情绪。)

这十四条“不要”,几乎适用于进行自杀预防的任何人。请记住,没有任何方法是万无一失的。如果真有危机出现,还是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人的选择能力会随着生活经验不断积累而改变,错误决策的时间越长,越是趋向于冥顽固执;而正确决策时间越长,则更加富有灵活性。在生命的进程中,每跨出增加自信心的一步,人性中的道德、勇气、领悟力就使我们选择崇高行为的能力更强;最后,选择不良的行为将比选择理想的行为更难。

另一方面,每当软弱、屈服或怯懦一次,就更加容易走向自甘堕落的不归路,最终也就失去了灵魂的自由。在正确与错误的两极之间,存在着无限自由的可能。人生任何的选择,自由度各有不同。如果选择善良路线的自由度较大,人的善行就会越多;反之,选择善良路线的自由度太小,就不得不使出全力,并通过外力的改善,才不至于沦落到邪恶的地步。

许多人不懂得生活的艺术,并非先天就是个坏胚子或者缺乏意志力,而是因为他们站在人生交叉路口犹豫徘徊,前途并不明确,可自己又必须作出选择。他们没注意到自己有机会作出其他的选择,于是每在歧途上迈出一步后,等到碰了壁,就必须再回到原来的起点上;并且还要承认自己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这样就更难承认自己走错了路。

这些话并不是我说的,而是摘自弗洛姆的《人生》,这几乎成了人类心理疾病诞生的解释。我在后面续上一段文字,可以使他的观点更为明确——“没有人生来就是为了承认失败的,所以每当我们为回到起点而感到困扰时,我们就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在生活中,走出和普通人的道德标准相应的路线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假如这条路并不能使你满足或不能让你很快通往成功,那么选择不好的路线的机会,就加大了。这是因为我们不明白,在平坦的大道上行走,也可以因为一时脚没踩稳,而摔了跟头。”

幸福的婚姻,哪怕是平庸的婚姻都是不言而喻的。可任何一段婚姻,一旦面临破裂,其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在旁观者,也就是亲友的眼中,总有一个人是“提出分手的人”,另一方是“接受分手的人”。因而现实生活中,两人同时说拜拜的情况并不常见。

提出分手的人,往往是最容易被人误解的人。他们需要承担内疚、恐惧和离婚后同样的痛苦(第三者情况除外,不在本案讨论中);并且,他还会被误解成自私的人,是个“抛弃爱人”的人,他一点儿都不忠诚!总有些人,会落井下石地去打击提出分手的人;即使没有这么残酷,他们也往往会站在接受分手的人的立场上,故意漠视提出者。

到底谁对婚姻最不满?到底谁才是受伤最深的人?谁竭尽所能想让婚姻起死回生?很可笑的是,除不道德的外遇情况外,往往试图挽救婚姻的人,恰恰是大家所说的提出分手的人。当然,提出分手的人,有他的优势。他们已从情感的惊涛骇浪中上了岸,下了决心,不再白费力气挣扎于破裂的感情中;他们可能已经对分手后的事情做了打算。但是,他们仍然最可能是被亲友抛弃的人。 要知道,提出分手的人,也需要支持。

被抛弃的人,能很轻易地从家人朋友那里得到同情,尽管他们可能是婚姻破裂的潜在始作俑者……因为在婚姻最后的战役中,他们被要求离婚,被“抛弃”,因此得到了良心道义和舆论上的最大支持。他们受到格外的关照,总是有人围在身前身后。然而,过度的关照和同情,反而会成为迈向独立新生活的最大阻碍!杨洁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尤其是在她自杀之后,关注杨洁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包括那个怂恿她找大师的朋友——没准人家也是好意。然而,离婚的双方其实都是受害者。我试图合理地,不带感情色彩地告诉李咏霖,从离婚到杨洁自杀的前前后后,他始终都是那个没得到支持的人,他还需要尽所能地养家,以及支付生病孩子的巨大开销。

有些生物基础知识的朋友都知道,在性染色体的组成上,男人是XY,女人是XX。虽然各国的男女比例不同,但是纵观人类历史,从世界范围来说,男女比例仍大致是1∶1。也就是说,X基因在人体内得到进化的机会是3(女人两个,男人一个),而Y染色体的机会只有1(男人的一个)。性染色体和其他的22对常染色体不同,XY是互相攻击的。表现了男性特征,女性特征自然要削弱,反之亦然。X得到3倍于Y基因的进化和适应性,它对于Y基因的攻击是残酷而有效的。这从我们现在的基因状况,和人类诞生伊始提取到的化石基因对比就能看出,Y基因为了防止攻击,正在逐渐地关闭自己的一些链接。所以,在现代社会,我听到女性朋友说得最多的那句话,就是“他不像个男人!”这话有好多版本,在我为一个女朋友介绍对象的时候,她就换了个说法:“哦,两条腿的男人很常见,两条腿的爷们可不好找!你得帮我找到个爷们。”我于是放弃了寻找,我对她说:“你去人类拿着长矛捕猎猛犸象的时代找找看吧,兴许有你要的。”

在这次治疗下半段,我帮她整理出一些失婚后最佳康复工具:

  1. 好朋友:花些时间与朋友相处,特别是结交一些新朋友,是很重要的事。因为离婚会让你失去家庭,同时也给你机会去结识新朋友。不过要谨记,尽量认识真实和诚恳的人,并且,在离婚后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千万别轻易展开新的爱情。
  2. 寻求帮助:杨洁曾认为,离婚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自己来。其实没这么简单,她认识到这是自己的迷思,因为她意识到今后没有人值得信赖,没人会保护她,李咏霖都走了,谁还会留下?但是她试着与别人交流此事,并因此发现,和他们沟通这件事本身,也有宣泄作用,而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实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3. 减轻犹豫不决和紧张情绪:杨洁曾表示,因为犹豫不决,而必须忍受长时间的焦虑和压力。还记得她被大师欺骗以及因此产生的不知所措吗?我本人也害怕犯错,时而踌躇不前,直到一败涂地。后来我发现,很少有错误是完全无法弥补的,事后修正错误,能带来更多安定感和自信度。行动证明,只要尝试去做,而不是停留在空想中,我们还是可以信任自己的,通常结果总是好的。
  4. 书籍、音乐和工作室:对于如杨洁这样长时间没有工作的离婚者来说,这一方法特别有效。书店里有许多帮助心灵成长的作品,唯一需要小心的是,别轻易去翻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科的专业作品,缺乏指导,很容易误入歧途。也有些人,对音乐很敏感,我就没长着HI-FI的耳朵,不过相信有人能从中受益。工作室就更单纯,还记得你曾经的梦想,还记得你儿时的画作吗?重新来看看,哪怕是玩玩橡皮泥也比成天发呆怨天尤人好得多。
  5. 发展新的嗜好和娱乐:在老威的生活中钓鱼是一件充斥着无穷乐趣的事儿,就像我喜欢择豆芽。总有些可以培养的新爱好,跳舞、音乐、旅行、登山、骑马,或者去做志愿者,可以让你的价值感得到体现。当然,像杨洁过去那样,只知道坐在电视前面看韩剧,不算兴趣爱好……
  6. 探索原生家庭的问题:这是个人成长最重要的途径。离婚让很多原生家庭的旧模式浮上台面。当我们检视离婚时,也会试着发现自己身上背负着幼年的情感包袱,从中看到许多误会的根源。如果伴侣先和他们的原生家庭做个了断的话,数以万计的离婚是可以避免的。不要误会,杨洁逃避家庭,并没有斩断根源。因为纠缠于过去,所以逃避;因为逃避,所以不可避免地将全副精力放到新家,并因此体会到严重的不平衡,这才是她吵架的根源。
  7. 关注自己的身体:离婚后,人很容易沉溺于有害身体的恶习中,如抽烟、酗酒。我很庆幸杨洁都没有,不过她睡眠时间变多了,而且比较懒惰。当感情遭遇障碍时,人很容易

吃得太多或太少。沮丧可以熄灭我们运动的欲望。所以,定期散步和慢跑,起码洗洗衣服冲冲澡,剪个新发型,买两件新衣服,敷敷面膜,做做护理,这都是对自己积极的改良,
能填补空虚的感觉。

具体的方法不止这七种,但它们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最有效的方法。说起来简单,其中的某几条,做起来可是不太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