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不需要去寻找、追逐,或赢得爱,因为爱不会躲藏,不会跑走,也不会向你要求任何代价。你只要在心里为它留一块空间,爱就会自然地注入你心中。
但凡是人,几乎就不可能没有亲密关系的烦恼,亲密关系并不仅限于男女的爱情关系,只要两个人亲密到一定程度,向对方敞开到一定程度,无论是室友、同学、同事、朋友、家人等,都可以算是亲密关系的一种。当然,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能量最大、张力最强的,因此冲突也最大,最让人心碎。
克老师的基本观点是(这个观点也为众多的心理学家、婚姻专家,甚至灵性大师所赞同):你的亲密关系伴侣,都是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因此,它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
克老师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当初在绚丽期爱得死去活来的两个人,在幻灭期可以形同陌路或仇人。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通常会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全部都投射在那个爱我们、让我们觉得特殊的人身上,觉得有了他/她,这些需求都会得到满足了。其实这种投射,是把我们理想父母的原型投射在对方身上。当然,世界上不可能有人能满足你所有需求,填补你从小以来的匮乏。然而爱情是如此的盲目,我们的头脑也是会愚弄我们的,在恋爱初期我们最欣赏的对方的优点,可能到了后期正是我们想离开他的原因!其中的关键,就是在于我们以为对方拥有我们幸福快乐的钥匙,竟然胆敢不给我们。克老师用了很大的篇幅让我们知道,在幻灭期我们和伴侣都会用什么样的偏差行为来进行权力斗争,让对方屈从,好让我们自己快乐。
“亲密关系”是为了引出我们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而存在的,如果总是逃避关系中不好的感觉,一个人就无法真正了解自己。“亲密关系”的功能,让人们可以去面对从内心重新浮现的不舒服感觉,以及认为自己不完整不够好的部分。很多心灵课程都是以了解“无条件的爱”为目的,而“亲密关系”的课题让人们能通过找回自己内在的力量,再次迎回“归属感、价值感、信任感”,从而了悟“我是谁”。
海水就是不断涌来的情绪,鞋子、衣服就是我们的防卫。情绪来时,我们用很多防卫把情绪推开或者切断,但是,当我们脱掉防卫,直接用自己的脆弱拥抱情绪时,我们再也不用害怕情绪,再也不用推开或者切断情绪。因为这时的情绪就再也不是敌人,而是帮我们拿回能量、触摸真理的朋友。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埋起来,用面具、用防卫与他人互动,当对方的言语、行动触碰了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总是变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但是,亲密关系的另一方最知道我们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一招毙命。于是,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受到的伤害远远大于其他关系对我们的伤害。其实,如果能放弃防卫,直接用脆弱面对情绪,我们往往会消融信念,触碰真理,赢回能量。这就是“走过程”,这就是克里斯多福老师众多处理亲密关系工具中一个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克里斯多福·孟
练习写下初遇时,你在伴侣身上发现的所有优点,相处至今新发现的优点,也加上去。然后,另外拿一张纸,把你现在在对方身上看到的缺点写下。把两张表放在一起,第一张表上列的每一项得十分,第二张表上列的则扣十分,看看你的亲密关系是正分还是负分呢?许多人在做了这个练习之后会惊讶地发现,虽然他们的亲密关系经历过许多困难或危机,另一半的优点其实还是多于缺点的。只是他们忘了当初被伴侣吸引的原因,而只注意到对方不好的地方。
亲密关系的过程,一开始是互相吸引,然后一步步发展出浪漫的火花。人一旦坠入情网,难免会有过高的期望,以致最后掉入幻灭的深渊。在梦想幻灭之后,人会开始怀疑亲密关系的真正价值。满怀的希望如果落空,一个人很可能妄下结论,认为亲密关系都不会有好结果。再往下读几页,你可能也会觉得我的目的是要证明亲密关系都注定要失败,但请你继续读下去。我相信恐惧与无知是造成所谓的“亲密关系失败”的两大原因。越了解隐藏的陷阱,我们就越不会被无知所控制,自然也就没什么好恐惧的了。只要明白了情感的倾向,亲密关系就可能有结果,而让我们有一窥真爱的机会。
无数亲身经验与长年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却让我明白,人们恋爱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孩童时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心中所形成的看待外在世界的态度,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但如果我们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我们往往会觉得更孤单、更不被重视。我们很可能会觉得这个世界缺乏关怀、温暖和真情,从而感到绝望。这种感觉会使我们对自己的重要性感到怀疑。为了弥补外在世界的不足,我们会在内心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让自己成为英雄——也就是我们的小小世界里最特别的人。
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这个制造梦想的机器也随之成长。当我们开始需要伴侣时,我们便在心中描画出一个梦中情人。把需求清单逐一输入制造梦想的机器后,理想伴侣的形象便完成了,且深印在我们的梦想之中。有没有听朋友对你说过,他们的新伴侣正是他们找了一辈子的人?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他们没有在心中预先准备一个蓝图——即使是深埋在潜意识里——他们怎么会知道新伴侣就是他们的理想情人呢?而且,既然他们已经找了一辈子,那么这个梦中情人的形象,可能在孩童时代就已开始刻画了。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不断增加,梦中情人的蓝图自然会变得愈来愈复杂。
很快我就发现,这样拖下去是不会有结果的,但我又无法降低标准,和比不上梦中情人的女孩交往。于是我只剩下了一个选择,也就是人类有恋爱史以来,绝大多数人都会作的选择——那就是选定一个最符合条件的候选人,然后进行改造计划,让她变得和我的梦中情人一样。我会买书给她看,让她变得善解人意;我会教她如何做一个亲切的人;如果去踏青时她跟不上我,我会带她去健身;而且,我还会让她习惯乡间小路的尘土、虫子和炎热。我一定要让梦中情人成真,不计任何代价!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改造过程,就这样开始了。一旦找到有潜力满足我们需求的候选人,我们就着手将他们塑造成我们心中的理想伴侣。只要一点点的帮助,他们就可以变成能让我们快乐的人。我们会想,这不只是为我们自己好,也是为他们好。这种修饰或彻底改造伴侣的企图,很快就会让我们走上通往地狱之路。
期望与要求可分为明说和暗示两种方式。暗示的方式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原因有二:一、你希望伴侣满足你的需求,但又不想表现出软弱且需求不满的样子;二、你幻想你的理想情人会读心术,能够知道你的每个想法。
现在说正经的,很多人认为需要某人就等于爱他,因此为“爱”所苦,这就是问题所在。像过去的我一样,他们呆坐在电话旁,等着“那个人”打来电话,让他们心情变好,结果得不到他们所期盼的关怀,心情因而跌到谷底。摇滚乐队Meatloaf唱出了恋爱的真理:“我要你,我需要你,但我却绝不会爱你……”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当我的婚姻中出现紧张情势,或我不想和妻子亲近时,我有很多选择:我可以试着分析哪里“出了错”;我可以为她做点什么事;我可以把自己关进蛹里直到事情好转;我可以和她吵架;我可以故作轻松地吹着口哨,完全否认问题的存在。或者,我也可以扪心自问:“在潜意识里,我对伴侣有什么要求?”让人惊讶的是,不开心的原因,往往是沉睡多年的需求。
我曾是(其实现在还是)使用暗示的权威,我喜欢用微妙的肢体语言、语调和含蓄的暗示来表达我的需要。不幸的是,我的妻子并不会读心术,事实上她也不可能满足我情绪上的需索无度。她没有满足我,让我很失望。其实满足我并不是她的责任,但那时我们都不知道!直到我审视自己的内心后才明白,如果我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我对妻子有所期望,而在她做到之前,我无法快乐起来。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互动中,最悲哀的是,在“小小的我”得到满足之前,我们不愿意去爱我们的伴侣。紧抱着需求不肯放手,又不让自己去爱,就这样,我们把自己推向亲密关系的地狱。
压力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你希望伴侣让你快乐,而让对方感到压力;另一方面,你自己也承受着压力,因为你也必须做对方的“一切”。有时候我会想象,如果我的妻子试着满足我所有的需求,会发生什么事。她可能得随时察言观色,想办法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我,还得注意质量的高低,以及时间的长短。我想这样过了一星期之后,她可能就属于精神崩溃的高危人群了。两个人都对彼此做过度的情绪索求,会在脆弱的亲密关系的互动上,施加极大的压力。
多年前我看过的一个公式,后来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反复地得到验证,那就是:期望=愤恨的前身。换句话说,期望终究会转变成愤恨。
在你对亲密关系有不满意时,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的是什么?”答案应该很清楚——你所需要的,往往是情绪上的事物,但从表面上看来可能像是实质的需求,例如希望伴侣抚摸你、记得你的生日、约会时不要迟到或是陪你逛街等。我和女友约七点见面,她却八点半才来,我当然会不高兴,但真正的原因不是她迟到,而是她让我觉得自己不够特别。专注在守时这个问题上,只不过是给我一个对她发脾气的借口,而我真正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当我自问:“我真正想要她给我的是什么?”我才发现,我希望她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重要到她应该愿意为了我而守时,甚至早到!
了解自己的期望及其背后的需求,是一种后天学来的技巧。通常我们只会意识到自己希望伴侣做些什么或改变什么,却不会察觉自己深埋在潜意识里的需求。我们希望伴侣做或说一些事,但却不会意识到我们希望他们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某些情绪上的需求。我们并不是真的要伴侣记得我们的生日,我们要的是他们证明我们的价值。我们希望确认我们值得被爱。既然我们一辈子都在掩饰这些需求,不让别人,甚至也不让自己知道,那么现在想要揭开它们的庐山真面目,自然也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要最初你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绪上的需求。这些需求大都源自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要。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幼时的需求便是构筑梦中情人蓝图的骨架。你相信这个梦中情人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梦中情人的蓝图变得愈来愈复杂;你的期望也愈来愈高。你会以“梦中情人”所拥有的特质作为寻觅伴侣的准则。在潜意识中,你把准情人和梦中情人相比,选出最相似的作为你追求的目标。接着你便借由明说或暗示的期望与要求,着手将选中的人改造成你的理想情人。你相信只要伴侣能变得和你的梦中情人一样,你就能得到渴望许久的爱。你不断地向情人提出要求,心想如果他/她“真的爱我”,就一定会顺从。你终究会发现,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如果你感到愤恨,这就代表“月晕现象”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了,你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想要安全度过“月晕现象”阶段,你就要学习放手和接受。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然后,你能和情人分享的事物,就更多了。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但并不是滥用忍耐力),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学会放手和接纳之后,你一定会明白,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心中。
“幻灭”这个词,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愤怒、绝望,甚至背叛等感觉。事实上,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再被错觉所迷惑。这其实是件好事。人类是尊重并渴求真相的。如果无法赶走错觉,就看不到真相,那我们就像是被禁锢的囚徒,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平静与满足。亲密关系能够驱散我们对爱的错觉。这个过程的开始,是在我们感到失望,并觉得自己似乎错了的时候。或许,我们身旁的这个人并不是我们快乐的源泉。一开始我们也许会觉得选错了伴侣,而再度开始寻觅。但是,只要有期望,就有失望。最后,就连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也会明白我们快乐的源泉并不在别人身上。我个人相信,幻灭是灵魂给我的礼物,让我能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
一旦展开权力斗争,伴侣之间的改变往往令人惊讶。亲密关系刚开始的时候,两人春风满面、笑容可掬,当他们凝视对方的时候,眼神总是充满爱意。一旦梦想开始幻灭,微笑就变成了皱眉,眼中的爱意也转变为怒火,甚至恨意。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为什么我们把伴侣当做大敌般看待?让我来解释这种不愉快转变的原因。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不了解,和伴侣吵架只是为了不去感受旧痛。我的伴侣所做的,仅仅是让这些旧痛浮上我的意识表层而已。我当时也不知道,我所说和所做的,也可能在朋友和伴侣身上造成同样的效应。要记得,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不要忘了伤痛的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沮丧。于是,当你打算正视争执背后的问题时,会有一个劝阻的声音响起,告诉你将要面对的伤痛是你承受不了的
我们都依据对自己的想法而活。如果你真心相信自己是个成功的人,那么你的失败也会帮助你迈向成功之路;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个失败者,那么再大的成功在你眼中看来也像是失败。所有源自未愈伤口的信念都是自我局限的。既然我们对自己的信念与过去的创伤关系密不可分,而过去的事早已记不清,更不可能改变,那我们要如何才能挣脱束缚呢?这也就是为什么亲密关系是无价之宝了。亲密关系让我们有机会重新面对并治好旧伤,从而改变衍生自伤痛的错误想法。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伴侣之间愈亲密,分享就愈多,我们就愈可能发现平时不易察觉的旧伤。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女银行职员生我的气,骂我是浑蛋;和我妻子生我的气,骂我是浑蛋,哪一个较伤人?我和女银行职员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我对妻子的感情,几乎和我小时候对母亲的感情一样强烈。所以,妻子骂我浑蛋,会比较容易唤醒我潜意识中的记忆,让我想起小时候母亲对我失去耐性,而说了伤我心的话。借由和妻子间的亲密关系,我可以察觉,并选择原谅母亲曾经造成的伤痛。但我必须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当我想和妻子吵架时,原因往往不是出在她身上,而是来自过去未解决的伤痛。
在我看来,让权力斗争更痛苦的原因是,争执的两方往往是真的关心对方。只不过痛苦实在太强烈了,让我们感受不到内心里渴望与对方分享的爱。只要找出解决痛苦的方法,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多么好的人,而让过去的创伤决定我们怎么看自己,又是一个多大的错误。
每次与妻子争吵而把她推开后,一旦怒气平息了,我总会有很糟糕的感觉。我会有罪恶感而且感到羞耻——因为恐惧,我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拒于千里之外,我牺牲了她来保护我自己。这有什么用呢?痛苦仍在我心中,有机会的话还会再次浮现。和心爱的人吵架并不能解决任何事,而只会让我们愈来愈不信任对方,也愈不信任我们的爱。我们原本应该让爱来疗伤,并拉近彼此距离的,但我们却让怒气将彼此的距离拉大。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高玻璃杯,里面装满了水。当你刚认识某个人时,他/她只是轻掠过水面;彼此熟悉之后,对方就开始浸入水面之下,并慢慢下沉。你们彼此愈亲近,对方就潜得愈深。点头之交通常是停留在水面附近,好朋友则往下潜深一些,但亲密的伴侣则会一直下潜到你所能容许的深度。潜得愈深的人,就愈能看透你的面具和外在形象,而发现真正的你。然而,当你们都深潜入对方的领域时,可能会发现,真正的你和他/她也许并不怎么迷人。
从表面上看来,争执的两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于双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有相同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不幸的是,用愤怒来保护自己,永远比面对痛苦要来得容易得多。
在权力斗争中,愤怒有三种表达方式:攻击、情绪抽离,或被动攻击。攻击是公开、明显表示愤怒的方式,通常包含批评、指责、怪罪、威胁、肢体攻击、下最后通牒,或言语中伤等几种形式。不论何种形式,都能明显看出对方在生气,而且要你为他们的痛苦负责。有一次我和女友去夏威夷度假,当时我们正深陷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之中。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我们只不过是从早到晚互相批评罢了。她会说我的泳衣看起来很蠢,而我会说她整个人都很蠢。她会说我没户外活动的细胞(难道你连搭个帐篷都不会吗?),我会说她一点都不会开车。她会批评我的睡相难看,而我则会再次批评她的开车技巧。她会批评我的社交技巧,而我会说她开车简直逊毙了。我用高分贝的音量来弥补想象力的不足。在一个下雨的傍晚,我们的争吵达到最激烈的巅峰,那时我们的车正开在崎岖的山路上。我们已经断断续续地吵了八小时了,而我的女友忽然成功地攻破了我的防线。我正在开车,所以没法机智地反驳,只能猛踩油门,并转过头去对着她大吼。就在这时,她也开始对我大吼。然后我们就这样,对彼此大吼着,以时速六十英里开在雨中的曲折山路上。我们都已经没话可骂了,却还没有消气。到今天我还是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平安开下山的。后来我才明白,吵架时我们说的话和事情没有太大的关联,我们只是用言语来伤人,同时替自己的行为找个符合逻辑的借口而已。但是,言语攻击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而只是用暴力来保护自己。所有攻击都是出于自卫。
情绪抽离则是较沉默地表达愤怒的方式,也是我过去的最爱。如果争吵时只有一方在大喊大叫,不要被静静坐着的那一方唬到了。沉默和大呼小叫其实可以同样暴力。在贝蒂和荣恩的例子中,表面上看起来,荣恩似乎只是一个被妻子叨念的可怜虫。事实上荣恩是用叛逆和冷淡的态度来火上加油,让妻子更愤怒,使得她看起来更像是坏人,而他则是无辜的受害者。情绪抽离是我过去的最爱,因为它的用途十分广泛。我可以抽离情绪,然后摆出委屈的表情,一副受到伴侣残忍对待的样子,让对方觉得歉疚。或者,我也可以抽离情绪,然后摆出冷冷的、生气的脸,借以告诉对方我很生气,但她不值得我浪费口水。我的言外之意是:“滚开,去死吧。”我还可以摆出一副冷冰冰的表情,好像完全无视她的存在,用没有表情的脸,来暗示对方——她对我一点重要性都没有,所以她再也不能对我造成伤害。我还有一个绝招,那就是做出“被逼到绝境”的表情,好像自己整个人被沮丧的乌云笼罩,来暗示对方或整个世界,他们的冷酷无情已经深深地伤害了我,所以现在我只想一个人躲到角落去舔自己的伤口。情绪抽离的各种形式、效果都是一致的:一言不发地让自己远离造成痛苦的人。被动攻击就比较像是零星的战火,你假装不太介意对方的行为,但你的言语间却充斥着隐隐约约的批评、讽刺、批判、嘲弄或抱怨。另一种表达方式是,装作极度受伤,几乎要哭出来,但并不直接指控对方故意伤害你。装作无辜的受害者,能让对方觉得自己像个坏人,而由于你并没有指控他们做错事,你也同时剥夺了他们自卫的权利。
愤怒被广泛运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旧痛以争执的形式浮现时,愤怒提供给我们一个美妙的机会去感觉自己是“对的”。
不过,如果你希望拥有健康、美好的亲密关系,你也许会考虑对自己的愤怒负责,充分地感受它,但不把怒气加在别人身上,这样你才能发现生气是为了逃避什么。如果你愿意面对自己所逃避的感觉——不论这令你多么不自在——你就能发掘埋藏在更深处的、平静而充满爱的感觉。我的亲身经验告诉我,不管是多大的痛苦,只要集中全副精神来面对它,我就能有效地减轻痛苦,并让它转变成正面的感觉。要做到这样,必须有决心,我把这样的决心叫做“爱意”。
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我想要什么?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在这次冲突中,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当我诚实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的亲密关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我还发现,与亲密关系无关的问题,也能借由跟伴侣沟通的方式而得到解决。
报复的倾向,在权力斗争刚开始的时候就会出现。你会刻意伤害对方,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在报复的时候,你会得到一种冷冰冰的快感,但这种行为很快就会让人上瘾。其中一个原因是,要超脱自己的痛苦需要很大的努力,但借着报复来转移注意力却很简单。知道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心里就会舒服一点。这样有什么不好吗?问题是,伤害亲近的人,会在你的痛苦之上,又添加一层罪恶感,如此雪上加霜,你就会更想要报复。如果你听过闹得不可开交终致离婚的夫妻交谈,你可能会怀疑这两个人到底有没有相爱过。为了金钱和财产的争吵,听起来虽然合乎逻辑,事实上却是企图处罚对方的报复。
我们小时候所受的痛苦,大都由于需求不足。孩提时代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感觉自己有重要性。有时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造成的痛苦非常深重,让我们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好像会死掉,或受到重大的伤害。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心碎,我们会采取非常手段,也就是把没有满足我们需求的人(“伤害”我们的人)拒于千里之外。我们把痛苦丢进地下室——也就是潜意识里。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于当初造成创伤的人、事、时、地以及原因,往往存有错误的记忆。人类的心智似乎有自我保护的机制,让我们不会再一次感受过去的创痛。保护自己的两个方法是:麻醉自己和遗忘。我们把痛苦深埋在潜意识里,然后把发生过的事忘记。往往创伤愈深,我们“健忘”的倾向就愈严重。不管我们受到多重的责打,身体所受的痛总是比不上心里的痛。感觉自己不被爱是最伤人的,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让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真正的潜力——开创快乐的、自我实现未来的潜力。
把生命中重要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会让我们对每个人都保持距离。但我们还是会有需求,还是希望有人能满足我们,于是我们相信,想要得到满足,只能用强迫别人的方式,因而想出许多操纵别人行为的方法。这些操纵人的手段衍生自沮丧的心,而不是出自于爱或灵性,所以这样的行为是被误导的偏差行为——即使我们如此做是为了得到爱。珍·尼尔森指出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是:——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我也要伤害你。)——自我放弃(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括号中的字是我加上去的。总有一天,我们会选择一个亲近的对象,这个人可能是密友、情人,或伙伴;我们希望这样就能让存在已久的需求得到满足。我们会故技重施,采用小时候做出的偏差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偏差行为会变得复杂,但结果却是不变的:我们的需求还是没有得到满足,而曾经感受到的不被爱的伤痛又开始浮现。这样的互动,往往会让双方都产生错误的观感——两个人都认为对方的行为造成了自己的不快。妻子可能会经常忘记丈夫不喜欢她的某一种香水,而继续使用它;丈夫可能会把袜子和内裤到处乱丢,因而造成妻子的不便。两个人都认为对方的行为是造成自己痛苦的原因,于是争吵不休。他们都不了解,其实对方的行为只是让自己的旧痛浮现的催化剂。当旧痛浮现,我们又会像从前一样,想把伴侣拒于千里之外。我们会展开权力斗争,使自己和对方保持距离。权力斗争在这时具有多重功能:①我们企图控制对方的行为,因为我们认为那是造成我们痛苦的真正原因。②我们会采取跟对方相反的立场,让两人保持安全距离,这样一来,就不会感到痛苦。③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因而觉得握有力量。④分散双方的注意力,让两人都不必面对痛苦、沮丧的真正原因。
在所有权力斗争中,其实在内心里,双方都感受到同样的痛。但两人采取了对立的立场,于是正方似乎对什么事都没有感觉,而反方则是对每件事都反应过度。两个人都不会感受到真正事关重大的痛苦,或是痛苦之下隐藏着的爱。权力斗争一开始总是伪装得很好,看起来就像是人际关系中遇到的一个状况似的。但在这表面下,隐藏着什么呢?他们其实可以作出新的选择——只要他们能对自己的痛苦负责,不怪罪对方,表达自己的痛,让它浮上台面,他们就可以选择爱自己。痛苦一旦浮上了台面,两人就可以选择平静地去体验它,用爱来支持彼此,一起度过。要做到这样,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和对方沟通。
能帮助你做出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如下:①我想要什么?②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③在这次冲突中,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④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⑤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⑥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⑦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⑧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以下所列的是十二项我最喜欢的处理痛苦情绪的方式,我曾用这些方式得到了平静,也解决了“问题”。向感觉吸入空气找出你身体哪些部位与你的情绪相对应。通常愤怒的感觉会在颈背、下巴和肩膀造成反应;悲伤的感觉在胸腔和喉咙,或有时在眼睛后方造成反应;恐惧的感觉反应,则往往在消化器官。但这只是一般性原则,对情绪有反应的身体部位会因人而异。一旦你找到了感觉情绪的身体部位,就把你的呼吸导向那个部位。你的吸气必须深到足够充满你的身体。吸气要均匀、不间断,不是吸气或呼气之后就停下来。不断向感觉吸进空气,并接受自己的感觉。如果排斥自己的感觉,你只会让它的负面影响更加壮大,而对你的身心造成更大的伤害。如果你能平静地往感觉吸入空气,只要一分钟,你就会发现感觉已经开始改变了。如此集中精神,呼吸六分钟以后,你的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了。有时不一定是六分钟,需要多久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你就呼吸多久。吹气球找个让自己舒服的姿势坐好,闭上眼睛,想象每次你在呼气时都把气吹进一个气球。这个气球可以无限地扩张,只要你感觉不快,就在呼气时把这样的感觉吹进气球里。当你觉得已经把所有的不快都吹进了气球里,而且感到很平静的时候,就想象自己让这个气球飞向天空,然后拿一根针把它戳破,让气球里的负面能量飞散在太空里。
能量中心如果你能感应到身体的七个能量中心,也就是梵文中所称的“脉轮”(chakras),那么你可以试试这个方法。首先,想象在距离你的头顶十五厘米处,存在着第八个能量中心。我们把它叫做“灵魂能量中心”,或是“灵魂之星”。【身体的七个能量中心位于:①躯干底部;②肚脐下方;③胃后方的太阳神经丛;④心脏;⑤咽喉;⑥眉心(又称第三眼);⑦头顶偏后方。】首先,确认痛苦的情绪存在于身体的哪个部位,并且不断注意着它。然后心里想着一个你真心关怀的人。这个人必须是真正触动过你的心的人。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把这个人放在心里,时时想着他/她,让这个人的爱来支持你渡过难关。其次,想象你把痛苦移到距离最近的一个能量中心。在移动的时候,感觉可能会变得不一样,注意它在你的身体所造成的感受及压力上的改变,然后把感觉往上移到另一个能量中心,再次感受这次有什么不同。让感觉在每个能量中心至少停留三十秒,然后再上移。如果你遇到困难,无法专注地感受,就想想你放在心里的那个人,让他/她的爱来帮助你。当你把感觉移到了灵魂之星的时候,你看着它和灵魂之光融合在一起,并享受其结果。
最后,让灵魂之星所发出的光倾泻入痛苦的感觉之中。每次你吸气的时候,就让光芒充满这个部位,呼气的时候,就让你的感觉与灵魂之星的光芒结合。完成这个练习之后,记得谢谢你的“心灵朋友”,然后去做你该做的事。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的方法想象你的身体是一个容器。让你的痛苦充满整个容器,想象你的身体可以一直扩张,直到把所有痛苦都装进去为止。然后,让你心中的爱,散发出温暖的治疗之光。在体验感觉或情绪的同时,看着你的心用无私、无条件的爱去照耀你的痛苦。用开放的心去接受这样做的结果。艺术家的方法专注在你的感觉上,同时想象自己是个艺术家,把心中的感觉用画或雕塑表达出来。如果是用画的,就用假想的画笔和调色盘,把你的感觉或情绪画在画布上。你会用什么颜色,又会画出怎样的图形呢?如果你较喜欢雕塑,就想象你的手正在捏塑陶土,或在做石雕、木刻。不断地雕塑,直到满意地表达出你的感受为止。完成这个练习之后,你就会成功地改变自己的感觉。
运用肢体表达依照你的感觉来移动自己的身体。大部分负面的感觉或情绪都是收缩性的,所以你可能会自然地想把身体缩成一团。让身体来表达你的感觉。当你觉得身体已经正确地表达出你的感觉时,你就维持住这个姿势,时间长短由你自己决定。然后,再想象你被快乐笼罩时,身体会做出怎样的动作。想象你另有一个快乐的身体在你的痛苦的、蜷缩起来的身体旁边绕着圈,然后慢慢靠近,最后和痛苦的身体合一。当两者融合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让你的身体来表达其结果。
去散个步下定决心让自己充分感受内心的情绪或感觉。然后去散个步,室内室外都可以。让你的感觉来决定你前进的路线,并专心保持住两者的对应关系。你要选择真理,要记住,如果你所感受到的不是充满了爱的感觉,那就不是真理。要选择真理,但是不要压抑你的感觉,而是要了解并承认它的存在。如果你有决心的话,你散步的方式就能自然地与你的感觉相对应。在感到平静的时候,你就可以停止散步。事实上,散步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洗碗、用吸尘器吸地板、跑步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只要你让感觉来引导你从事活动就可以。让你的活动与感觉相对应,并用开放的心去迎接真理(以及爱、喜悦等)。
笔者的方法这个方法是我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有一天我感到非常绝望,几乎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我躺上床,闭上了眼睛,突然间我发现自己可以“看到”痛苦呈现出来的形态——它是一团紫黑色的云。我全神贯注地望着它,发觉我的专注能让我到达云的中心。云的中心呈现不同的颜色——它是红色的。于是我专注地看着这片红色的区域,直到我所能“看到”的范围全部充满了红色的能量。现在我发现绝望的感觉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由无助所导致的虚弱感。我的专注又再一次带我到达这个感觉的中心,这次我看到的颜色是蓝色的。很快地,我就被蓝色的能量包围住,而让我察觉到内心的不被爱的感觉。在半小时之内,我经历了至少二十种深刻的感受。我不断地这样进行着,直到自己体验到极致的爱为止。在那天之后,有好几个星期,我过得非常愉快。然后,我又再一次感受到痛苦,不过这次我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你也来试试看吧!“看一看”你的感觉是什么颜色。听听看你的感觉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让你的专心致志帮助你到达这个颜色或声音的中心,不管你要揭开多少层的帘幕,最后一定能得到平静。听听感觉说什么如果你仔细聆听心中的感受,就能听到它从一开始就想说的话。听听它想说什么,让它借由你的嘴来表达,当你知道它的存在以后,感觉就能演变为更高层级的体验。未知的事物总是令人害怕,所以问问自己你的感觉想说什么吧。如果你不知道,就想一想如果你知道的话,感觉会说些什么。想要了解的意向能启动你的直觉,而直觉则能引导你的想象力。所以你一开始虽然只是猜测,却能慢慢演变成精确的表达感觉的方式,而让你的感觉得到释放。
释放重负不论你的感觉为何,不管多么沉重,都可以交给神来处理。我曾经许多次遇到严重的问题及情绪困扰,当时我总是以为这些问题永远没办法解决。但如果愿意把问题交到神的手里,我就可以立刻得到解脱。不过要小心,不要把这个过程当做“否认”,“否认”是假装痛苦和问题不存在,和“释放”是不一样的。“释放”是让爱来处理你心头的重负。感谢的效用过于情绪化很容易让沟通阻滞不前,但是只要一句简单的感谢的话,就能轻易地让沟通再次变得顺利。当然啦,当你深陷在痛苦的感觉之中时,你可能很难看到对方有什么值得你感谢的地方,但只要你有心,就一定能找到适当的话语,来向对方表达他/她对你多么重要。在黑暗中,爱就像一盏灯,能指引你们的方向,让你们重回对方的怀抱之中。
分享你压抑的感情另一个察觉痛苦情绪的方式,是和伴侣分享你所压抑的感情。你一直在压抑的,也许是一份恐惧、一个秘密,或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情绪。把你所压抑的感情拿出来分享,就像拔掉一个瓶塞,让关在瓶子里的感觉,能以健康的方式释放出来。当然你必须分清楚哪些感觉是可以分享的,哪些不可以,这样才不会火上加油。就像处理其他情绪问题时一样,永远让心来引导你。
在我们开始探讨受害者监牢中的其他陷阱之前,我希望指出牺牲的最后一项特性。我把这项特性称为“钟摆效应”。这个理论的主要概念是,如果你为了伴侣牺牲,那么你就会把对方看成是利用你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尽他们应尽的力量。你牺牲到什么程度,对方就会放纵到什么程度。有“放纵者”,牺牲者才能存在。
摘要及额外指导当从“幻灭”的阶段移至“自省”的阶段时,你就得到了一个机会去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幻灭会让你发现,是哪些错误的观念掌控了你大半辈子,并让你了解到,你可以为自己百分之百负责。内省则会让你有更深的洞察力,去揭开错觉的面纱,从而大大地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内省常被看做是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你觉得伴侣不再像从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经习惯了用固定的一套方法来对待彼此及处理不断浮现的老问题。在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都不能让你满足,所以在你责怪伴侣或挑剔亲密关系之前,有必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的内心。在这个阶段,有时候你会觉得和伴侣之间的爱和亲密感没办法成长。也许你已经试遍了所有方法,还是连一点小火花都擦不出来。或者你已经没有继续尝试的意愿了。也许你感到身心俱疲,而且觉得再怎么试也没有用,干脆放弃算了。这往往是由于小时候的沮丧感,导致你自我放逐。如果你能改变这种经验,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信心和乐观态度,并了解到是这种自我放逐的倾向影响了你对亲密关系、对人生的看法。如果你能勇于面对沮丧的感觉并好好疗伤,假以时日,你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改变,而你的亲密关系,也会跟着改变。这个阶段另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碰到墙壁”。就像一个慢跑的人一样,你感到疲倦、没精力、缺乏灵感,觉得自己再也支持不下去了。这时候你能做出的选择是:放弃这段亲密关系,另找一段较轻松的感情;你也可以选择留下来,保有你习惯了的生活方式;或选择回到吵吵闹闹的“幻灭”阶段,因为就算吵闹也比死气沉沉来得强;你也可以找一个外遇的对象;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学习“穿墙术”。
内省之后,你会发现这座关住你的三角形监牢的墙壁,其实是你自己创造的。“受害者监牢”描述了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所扮演的角色:受害者、迫害者,或拯救者。这三种观点,都只会让问题恶化,却不能提供解决之道。你必须成长并超脱问题,才能找到解决之道。也就是说,你必须穿越监牢的墙壁,让自己自由。想要自由,你必须摆脱旧有的知识,以纯真的心来发问,才能获得灵魂的引导。问题能让你自由。亲密关系遇到问题时,不要尝试去解决它、逃避它,或压抑它,而是应该问自己下列问题:——这个时候,爱会怎么做?——如果我能百分之百对自己负责的话,我会怎么选择?——我能采取什么有创意的步骤吗?——这个问题是不是唤醒了一些熟悉的感觉?我愿不愿意百分之百地接受这些感觉?——如果我爱自己的话,现在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或提供些什么。)——我是不是该放弃些什么?——我是不是该原谅某个人?——是不是有人比我更痛苦,我应该用爱来支持他/她?——我能说出哪些不争的事实?你可以问的问题,实在太多了。当你想摆脱旧有的知识时,灵魂会引导你想出该问的问题。
内省能让你了解个人问题及亲密关系问题的本质。①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②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③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④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⑤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⑥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左右为难的处境,是在考验你追寻真理的决心。左右为难的处境,看起来似乎只有两个选择,而其中任何一个都只给你部分的满足,并且会让你失去一些你不愿放弃的东西。在面对这种处境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把两个选择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选择;或是在两个选择中选一个,但以尽量考虑每个人的利益为原则。无论如何,你必须放下自己的欲望,尽量为每个人想,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对家庭的死忠会让亲密关系无法更上一层楼,因为这种观念会让你执著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信念及心态。这些行为、信念和心态都是你小时候为了得到归属感而发展出来的。死忠的观念会阻碍你的自发性、灵感、创造力,以及表达真正自己的机会。然而要破除这种死忠的观念却是很让人害怕的一件事,因为你会觉得你背叛了家人对你的信任。但是如果不摆脱这种观念,你就不能做真正的自己,也使得你的伴侣同样地不能做真正的自己。“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是,原来你所做出的许多行为都不是出自于爱,而是出自于罪恶感。这样的行为,会暴露出你的牺牲心态。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如果你觉得你付出得多而接受得少,那么你就是在牺牲。如果你发现你做某件事只是因为不做的话会有罪恶感,那么你就可以选择,是要继续牺牲下去,并且因为伴侣付出得比你少而愤愤不平;或生气地决定不再继续牺牲,并且时时对伴侣存着戒心,生怕他们会让你再次落入牺牲的模式里;你也可以选择平静地放弃牺牲的模式,感受自己的罪恶感,并选择爱;或是借由选择去爱伴侣,而把牺牲的模式转化为正面的事物。
要改变牺牲的模式,必须经过好几个阶段,这也就是再次让你去发掘真正的自己,毕竟,这就是自省的阶段真正的目的。以下的模型指出了你必须经历的阶段:牺牲会招致放纵,反之亦然。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在牺牲,就必然会觉得有人在占你便宜。这个人就是“放纵者”,他/她有可能成为你愤恨的目标。而在“内省”的阶段,愤恨甚至可能会转为仇恨。有时候,亲密关系的双方都会觉得自己是牺牲者,并把对方视为放纵者。而当一个人想跳脱牺牲的模式时,他/她往往会摆向另一个极端,而成为放纵者。另外,当一个人在做出牺牲的时候,他/她可能会为了补偿自己,而在某件事上(例如吃东西、抽烟、喝酒、看电视等)放纵自己,甚至成瘾。
依附情结,往往是人们自我牺牲的动机。为了不被某个重要的人离弃,你会把自己塑造成某种固定的形象。这种互动关系,一开始出现在你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之中,而后会移转到你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上。会有依附情结,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爱(这是一种罪恶的感觉),所以你必须改造自己,来赢得你所需要的爱和关怀。在“内省”的阶段,依附情结刚开始浮现时,你会有掉入陷阱、快要窒息,或被囚禁等感觉。把伴侣推开能让你得到喘口气的机会,却不能解决依附情结的问题。只有下定决心要做自己,才能打破你为自己塑造的形象。在内省的时候,你会发觉,你所看到的所有外在事物,其实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当伴侣变成你的“阴影人物”——具备所有你所拒绝、厌恶以及压抑的特质的人时,他/她将带给你很大的挑战。当你批评伴侣时,你其实就是在批评自己——批评那些你不愿接受的特质。你必须接受自己的黑暗面,才能更爱你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不再攻击伴侣的缺点,而把伴侣看做是你的镜像。
对性的罪恶感,会阻碍你性能量的流动,而导致性障碍、排斥伴侣、三角关系、房事中死气沉沉提不起劲等问题。如果小时候你所受的创伤都和性有关(事情经常都是如此),那么你就会对自己的性欲有强烈的罪恶感和羞耻感。这个问题,在你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时必然会浮现。而恐惧会让浮现出来的问题更加恶化。如果想要疗伤,你就应该跟伴侣开诚布公地讨论你的恐惧、感觉、幻想和秘密,并增进你们之间的友谊。有时候练瑜伽也会有帮助。处在“内省”阶段的亲密关系还有一项特征,就是伴侣之间会相互较劲,想要证明自己比对方特别。如果为了突显自己的特别,而把别人踩在脚下,将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裂痕。想要消除竞争的倾向,并让亲密感增长,你就必须支持伴侣发展自己的长处。
“死亡的诱惑”所代表的是你害怕面对更多痛苦的恐惧。你会情愿让亲密关系停滞不前,甚至结束,也不愿面对自己或伴侣不可爱的那一面。这是一条死路,因为如果你选择这条路,就无法证明爱的伟大。否认爱,就是否认生命。如果你所面临的处境让你很想死,或很希望亲密关系结束的话,请正视你所承受的痛苦,并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理。我现在最渴望得到的就是真理。”让自己充分地感受内心的感觉,并时时记住会伤人的感觉就不是充满爱的感觉,而我们该做的是选择爱,选择生命。
在内省之后,你会发现有一种内在的影响,让你不能了解自己及伴侣的真正本质,这种影响,就是怀疑的心理。发现了这个狡诈的陷阱之后,你还必须记得:①怀疑的心理一直存在你心中。②在你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时,怀疑的声音会变得更强大。③怀疑的心理会把你过去的创伤投射至你的未来。④怀疑的心理是小我用来维持你的自我局限观念的工具,它会让你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⑤怀疑的声音会用实际的事物来造成你的恐惧心理。⑥所有的怀疑都是对自己的怀疑。⑦对自己的怀疑就像黏胶,让你和你的对家庭死忠的观念黏得紧紧的。⑧如果你向怀疑的声音屈服,就表示你不再相信生命。⑨怀疑的心理会支持“不足”的想法,让你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所以不被爱,也不可能成功。⑩如果怀疑的心理能与爱整合在一起,它就能转变为明辨的态度。要记得,当你要向你的灵魂、你的目标,以及更美好的亲密关系迈出一大步时,怀疑的声音会变得极其强大,要想不被阻碍或扰乱,只要把你的全副精神都贯注在寻求真理上就可以了。
你永远不需要去寻找、追逐,或赢得爱,因为爱不会躲藏,不会跑走,也不会向你要求任何代价。你只要在心里为它留一块空间,爱就会自然地注入你心中。这就突显了明辨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明辨才能让你超脱情绪、倦怠感、迷思及冲动,并察觉到你必须做什么样的选择,才能邀请爱来进驻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