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凭猜测行事。
更新历史
- 2022.08.17:整理并完成初稿
读后感
收集信息,尽可能收集信息,做出判断,不断反馈修正,天下的道理就是这些。
读书笔记
有时候,人们会在演讲、开会、谈话过程中加入太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却没有任何真正的重点或主题,这样就很难让谈话对象记住所有的信息。而且当对方没听到或是不理解你所说的事情时,他们就会按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这会造成多大的误解?答案可想而知,可见科学地组织语言是何其重要!
要想科学地组织语言,可以遵从下面几个原则:
- 内容要与谈话对象密切相关
- 语言一定要简单,多用名词和动词,少用形容词
- 语言简明扼要,多用短句
- 开门见山,重要信息放前面· 在开头和结尾上下功夫
- 重复重要内容、不时做总结
- 描绘你的信息
- 保持互动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演说,要想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你都需要具备以下七个习惯:
- 视觉联想:提前进入演讲状态
- 呼吸训练:照顾好自己的声音
- 摄像训练:更好地掌控自己
- 形象管理:展现更好的自己
- 目光接触:与听众建立联系
- 开场白:点头之间征服对方
- 完美演示:让听众更好地接收信息
只要多加训练,让这七个习惯成为自然,你就能较好地赢得他人的信任,进而把控演说进程。
这就引出了我要讲的第一个步骤:琢磨你的谈话对象。无论你在跟谁谈话,比如说你可能在恳请上司为你加薪,或在主持一场小型会议,甚至是在家长会上介绍自己的情况,无论有多少人在听你讲话,如果你在开口讲话之前不先抽时间了解他们,不弄清他们究竟关心什么,你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人际沟通。
实话告诉你,无论多忙,你都要挤出时间琢磨对方。值得高兴的是,琢磨对方通常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而且你所得到的收获也将大大超过你的投入。考虑到如今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超级繁忙、超级拥挤的时代,你的确有必要退后一步,在谈话开始之前了解对方的兴趣所在。想想看,如果想要占用对方五分钟、十分钟,或者是三十分钟的时间,你该付给对方怎样的回报?只要抽出时间想一想,你就会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癖好,都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一旦在谈话中顾及了对方的这些癖好,你的谈话就会事半功倍。
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凭猜测行事。不要武断地认定女士就一定喜欢购物,男士就一定喜欢足球,或者认为所有的父母都喜欢谈论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事先并不清楚对方的兴趣点,我建议你先找到对方的一位好朋友,从侧面搜集这些信息
问题清单:摸清你的谈话对象
- 我跟这个/这群谈话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
- 他们已经对我有了多少了解?
- 他们是我同辈、上司、下属,还是三者兼具?
- 我在他们心目中的可信度有多高?或者他们在我心目中的可信度有多高?(比如你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种族、阅历、在某个话题上的专业水平等,会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 我的目的是什么——告知、推销、说服、激励、激怒、恐吓、抚慰、说和,还是制造矛盾?
- 他们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更多金钱,更多信息,还是希望得到一些情感上的支持?
- 我想要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
- 还有什么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我对他们的判断?(比如我的个人需要、财务状况,或者情绪状态等,是否会影响我对他们的判断。)
- 还有什么其他因素会影响他们对我的判断?
- 我要说的话对他们有什么价值?
千万不要跟年长的同事说这些话:
- 我想你肯定不懂这项技术,所以我把这个项目交给其他人了。
- 你怎么一直迟到,是身体不太好吗?
- 你在这些客户身上投入的时间太多了,赶紧开拓新客户吧。
- 你们这儿还有年轻一点的人吗?我们的团队需要一些新思维。
- 赶快,直奔主题,说重点。
- 我们已经不这么做事了,这样做太老套,像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做法。
千万不要跟年轻的小同事说这些话:
- 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 赶快去,把事情做完……
- 我知道你以前从来没干过这个……
- 这可能有些太复杂,你经验还不够……
- 你怎么会这么想?所有人都知道这想法不太现实……
- 还是我来告诉你该怎么做吧,或者干脆我自己动手——这总比你自己琢磨容易得多……
- 你在大学里到底都学了些什么?
在谈话前,不妨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 我需要跟谁交谈?
- 我的谈话对象一共有多少人?
- 我希望他们做什么?
- 我能够为他们提供什么?听从我的建议对他们有什么好处?(WIIFM表格)(5)我能做些什么来赢得他们的支持?
人的短期记忆力到底能有多差劲,情况可能比你想的还要糟糕。
但幸运的是,只要按照以下几个简单的规则来组织语言,就可以让你的信息在对方大脑中生根发芽:
- 内容要与谈话对象密切相关。你真正了解你的谈话对象,知道什么东西对他们最有说服力吗?
- 语言一定要简单。生活已经够复杂了,所以千万不要再动不动就大谈那么多抽象的概念——除非你的听众需要而且想要听到它们。多用名词和动词,少用形容词。
- 尽量把每句话缩短至十二到十五个词,甚至更短。在每句话中使用的词越多,就越可能被对方遗忘。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群体,你的语言都应该简明扼要,每句话都应当传达一条清晰的信息。越是重要的信息,越要放在最前面。尤其是在一些非正式的社交场合(比如在电梯或大厅里),更是如此,因为你的谈话随时可能被迫中断。
- 开门见山。谈话开始的最初三十秒决定一切,所以你需要一下子就抓住对方的注意力。要用一种诱人,甚至是幽默的方式来引出你要传达的主题——比如用个小故事等,最好的选择是用一些跟对方个人相关的信息开头,千万不要用笑话,那样很可能会把对方的思绪引到别的地方。
- “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法则。大多数人都只会记得你告诉他的第一件和最后一件事,所以在谈话的开头和结尾上一定要多下功夫。
- 重复。“3”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数字。有经验的演讲人、作家和主持人都很清楚三个词要比一个词更容易被记住。人讲话就像唱歌一样,三个词的节奏感要远远强于一个词,所以三个词的句子通常也会比一个词更容易被人记住。如果你需要传达很多信息,最好的办法就是时不时地做总结。
- 描绘你的信息。如果有可能,尽量用图画的方式或语言来传达你的信息,让对方在大脑中勾勒出一幅你所描绘的图景,那样他们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 保持互动。你可以通过问答或其他方式激发对方思考,跟对方保持互动,互动越是强烈,对方就越容易记住你所传达的信息。
左脑思维者往往都比较讲逻辑,重视细节和事实性信息,这种人比较讲究次序和实用性,他们通常都是“数学和科学型”人才。
右脑思维者则比较听从直觉,他们喜欢画面感较强的信息,重视字眼的含义胜过字眼本身,喜欢运用想象力,往往比较冲动,这种人通常都是“哲学和宗教型”人才。
“信息地图”又被称为“簇式思维”(cluster thinking),它可以帮助你一眼看明白你所要传达的信息——无论它们是写在纸上、黑板上,还是写在墙上的表格里。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创造性,因为它不仅包含一些字眼,还会包含许多符号、色彩和个性化的格式。
你可以把后面的图放大,多复印一些贴在墙上,因为你将在未来反复用到这种工具——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只要你需要传达一些比较复杂的信息,需要在开口之前列出你所要讲的内容,它都可以帮助你。
在下次开会之前,我建议你参考以下几条建议:
- 如果要召开由许多人参加的大型会议(规模较小的会议往往不会太正式),你可以事先发送相关的会议日程,列出会议要讨论的具体议题,以及参加会议的一些基本规则(比如不能携带手机等)。
- 在会议之前跟一些人单独碰面,了解哪些人可能支持你,哪些可能会提反对意见。比如你可以告诉对方:“我希望这次会议能有一些好的效果。”或“你觉得我们还应该讨论哪些问题?”
- 开场白通常会决定整个会议的基调,所以一定要精心准备。
- 尽量让所有人都参与其中,比如说你可以让大家列出自己取得的进展,或者直接向某个人发问。IT解决方案公司AVI的主管史蒂夫·凯勒曾经说过:“如今人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所以一次发言尽量不要超过十分钟,中间一定要加入一些提问或者某种形式的互动。”
- 避免“是”或“否”之类的提问,尽量提出一些能够引起公开讨论的问题。千万不要问“这样行得通吗?”而是要问:“这样会对我们的项目产生哪些影响?”
- 学会看表。没有人喜欢会议超时——尤其是你的会议占用下一场会议时间的时候。如果大家感觉你根本没有注意时间,他们就会走神。
- 学会闭嘴。如果你是会议主持人,你讲话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会议总时间的20%,要把至少80%的时间留给其他与会者。
- 一定要在会议一开始就提出最重要的话题,因为很可能会有人中途离席。
- 会议结束之前,抽时间问问大家感觉这次会议是否有用——记得问清原因,然后迅速总结,以备下次会议参考。
在沟通开始之前,问问自己:
- 我准备如何抓住谈话对象的注意力?
- 我想要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
- 我做完信息地图了吗?
- 我的时间规划是否符合实际?
- 我是否确立了一些基本的会议规则?
在开会之前,一定要制定一些基本规则,否则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失所望,比如:有人可能会一边听其他人发言一边看手机,还有人会在下面开小会,有人会迟到,还有人会随意离场。一旦确定了会议规则,与会者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那些会妨碍注意力(比如迟到、开小会、玩手机、乱翻文件等)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在正式演示前,再次提醒自己:
- 我是否已经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
- 我是否已经训练好了自己的声音?
- 我是否已经设计好了自己的形象?
- 我是否已经反复练习了自己要讲的内容?
- 我是否已经准备好去征服我的听众?
一般来说,在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流时,你都有七个环节可以传达主要信息:
- 引言;
- 重点词;
- 事实性信息;
- 案例或故事;
- 视觉辅助工具;
- 问答环节;
- 总结。
如何控制冲突
- 限制可能引发冲突的话题;
- 让你的对手同意你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解决办法存在争议而已;
- 为对方提供一些选择,这样他们就会感觉自己也为解决问题贡献了一份力量;
- 认同对方的感受,同意他所提出的问题的确有必要讨论;
- 表现出你的尊重,以及你对对方观点的理解;
- 重述对方的观点,观察对方是仍旧坚持己见,还是主动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