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故事思维

发现故事能够塑造观念、看法、生活、事业的力量之后,你就能发现更多机遇,以此改变观念,改良看法,改善生活,改进事业。


更新历史

  • 2022.07.24:整理并完成初稿

读后感

学会讲故事真的很重要,个人的影响力不是建立在冷冰冰的教条之上,而是在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中。

读书笔记

故事思维可以探索人们循着错因却做出正确决定的原因,让我们认识到犯错有可能转化为好的(比如很多电视真人秀节目所表达的),以及做对了也有可能是坏的(比如在流行病肆虐时给特效药物申请专利),而不是做出草率决定,或是矫枉过正。

人们之所以会抵触领导的决策,往往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工作流程,或是缺乏宏观印象。如果你习惯了在故事中清楚描述重要决策的形成过程,加入决策人、决策时间、决策地点这类细节,员工与你之间的信任会逐渐建立起来,以防将来时间紧迫时,无须多言也能让员工理解。如果有那么一天,你需要发布任务,但是没有时间让你解释,你的团队会根据以往你讲述的故事,推断相信这次的决策和之前的决策一样,都是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做出的。

发现故事能够塑造观念、看法、生活、事业的力量之后,你就能发现更多机遇,以此改变观念,改良看法,改善生活,改进事业。

真诚互动是指,讲述亲身经历,或者对他人讲述的故事报以真实感受。分享亲身经历不仅能赢得他人的信任,还能传递亲和信息,发挥影响力。为了简化和加快讲故事的流程,我将列出四类故事,分别讲述你是谁,你为何在此,你的目标、教育意义、价值观,你心底的同感。如下:

  1. 你自豪的时刻。这类故事能引导人们做正确的事。如果你想宣扬正直这种品质,或者传播同情心这种价值观,或是鼓励学习,可以讲述这类故事,在你人生的某个时间,做“对的”事最不易,但你顶住了所有的外部压力,选择做“对的”事,取得了不错的结果。你经受住了考验,选择了正确的路径。
  2. 你失意的时刻。这里讲的是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而错都在你。尽管听起来有些别扭,但与那些精心架构、精心总结的故事相比,公开错误能更快地赢得对方的信任。你之所以会分享个人失意、错误、尴尬的瞬间,是因为你相信同事,愿意做先开口的那个人。很多时候,正因为双方都不愿意开口,信任才难以建立。当你先迈出第一步时,谈话自然会发展下去,人们也会更愿取信于你。不要担心你会成为人们眼中的失败者——成功人士往往都有失败的经历。这种故事奏效的原因在于,通过你讲述的方式和你的语气,人们能够看出你对自我失败的看法。这也显示了你的品质,因为这能显示出你克服困难、积极改变的努力。
  3. 你的良师益友。第三种故事是有关你生命中的关键人物,或是素未谋面却对你影响至深的一个人。你可以和他人分享一个颇受启发的经历或故事,以此分享宝贵经验。某人代表了你看重的品质,或是你的理想目标,讲述一个故事以表达对此人的欣赏或感恩,这不仅向对方宣扬了这类品质或目标,也向对方显示了你懂得谦卑和感恩,这两种品质是领导力的关键,也是人格尊严的精华。讲述有关良师益友的故事还有另一个好处,人们会认为你本身就具有这些品质,拥有这类价值观和目标,你总不能站出来说“我很谦逊”。
  4. 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件时事。你可以从书籍、电影、报刊文章或其他媒体中找到无数可以表明自己观点的故事,还能把这些故事变得更富你个人特色。从电影、书籍、时事中找一个场景,以此为例,说明自己的主张。选择家喻户晓的书或电影有个好处,作者和导演已经下大力气触动感情、吸引人们注意,你直接加以利用即可。如果你要讲电影《独立日》(1996)的故事,你就不用为白宫爆炸加特效,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已经替你铺陈好了。改变故事的形式或风格(比如讲出你当初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或者详细说明这个故事对你的意义,或者你分享这个故事的原因,你就能把这个故事变成你的故事

文学或剧本提供的范例也很有用,例如故事线八点法:背景、触发、探索、意外、选择、高潮、逆转、解决。但我发现,像你我这样的人太容易陷入错觉中,以为找到了所有部分,再把它们按顺序拼凑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好故事。事实要复杂得多——我们必须再现真实感情,利用想象重新体验故事,首先打动自己,才能用故事打动他人。

简洁要求你对此时此处最重要的信息做出判断后,再进行编辑。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也意味着你要信任自己的听众。当你克服进退两难的困境,选出最能体现你的为人和你为何在此的故事之后,这些艰难的抉择就会变得容易起来。选择可以带来最佳演讲效果的故事是一个严格的流程。梳理好矛盾的价值观,走过了隐藏的困境之后,为了简洁而进行编辑也就变得容易起来。

你搞清楚问题的重点之后,才能更好地追求简洁。如果你从一开始就追求简洁,力图寻找“原声摘要”或“电梯演讲”,那么你很容易这样想:“我可没时间思考‘我是谁’‘我为何在此’‘最重要的价值观’这些废话。”毕竟,你会剪辑掉大部分的内容,不是吗?但是,从浓汤里挑出蔬菜,蔬菜的味道还是会留在浓汤里。

最重要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你一生的缩减版。所有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情、未完成的事情、梦想的事情、将要做的事情、成为什么样的人、避免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都是你的故事,与你的影响力和他人对你的看法有着直接联系。

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可以很容易感染听众情绪,全方位触动听众感官,让听众体验善行的意义,或是恶行的后果。这种演示方式也毫无风险:是借想象而进行的实验。

教育故事能让人穿越时间,转换视角,给人以模拟体验。在困境下也要正确行事、聪明行事,这类故事就给我们创造了这样的试验机会。用故事形式讲出的经验比责骂和说教有效得多。我有位朋友名叫帕姆·麦格拉斯(Pam McGrath),她是一名牧师,在进行福音布道会之前,她讲述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显示出即便一个简单的故事也能改变人们的感受

愿景故事创造了一个可感知的、想象中的未来,就像用橱窗里闪亮的自行车激励孩子做家务一样,想象未来得到自行车的场景就让人有了力气,驱使人们在垃圾堆里翻找铝罐,照看难伺候的婴儿,甚至为家人洗车。当我们利用想象看到、品到、摸到、闻到、听到一个真切的、令人激动的未来时,和回报相比,工作就显得不再那么卑微和困难了。

比喻能抓住重点,简化问题,不过有时,比喻也会制造隔阂,将问题过于简化。在无意间比喻拨动着我们的情绪,支配着我们的资源,如果稍加留心,我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工厂、产品或信息系统的最佳状态就是“稳准狠的战斗机器”,能让你“减少肥肉”(比喻精简)和“剪掉枯枝败叶”(比喻淘汰无用之人)。

但想一想,如果将这些比喻应用到人们身上会怎样。是的,人们也可以成为“稳准狠的战斗机器”。也许你面对过那些像机器一样做事的人,也可能你觉得自己就像个机器。你的感觉全部麻木了,因为“稳准狠的战斗机器”这种比喻会减少人情味,让我们这些有缺憾的凡人丧失对另一个凡人的同情心——这会破坏那些充满人情味的价值观,破坏人道主义体系。

一个将尊重作为核心价值的组织,其内部应该充满努力给予人们尊重的故事。如果你找不到有关尊重的故事,并不意味着你不擅长收集故事。然而这可能意味着,当下团队里有其他的价值观盖过了尊重。

找一找这样的故事:你本应当做正确的事,却出于某些原因,你没有这样做。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故事。故事的魔力一直蛰伏着,直到你讲出来才能将其释放。当你讲述一个没有达到自我标准的故事时,有那么多人会对你表示感谢,你也许会为之感到惊讶。显而易见,你并没有纵容自己的失败。你所做的就是在彰显谦逊的品质。我们都有跌倒的时候。

当你为自己的家人、组织、文化群体讲故事时,你要做的不过是找出整个团体最钦佩的人物,一个在行动中体现价值观的故事就会成型了。当你想用例子证明自己的价值观时,就找到你个人十分钦佩的人物。任意选择你所钦佩的人的事迹,然后分析那些事迹中彰显的品质,这是个有意思的过程。

人类都渴望着被认可。其实认可对方,你不会失去什么,有时还能让对方做出实质性的让步。与之相比,如果否认对方的观点,你为之花费的时间、金钱、精力都会翻倍,还不如用来打动一个人划算。

人们的生活经历都可以成为极其有说服力的故事。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故事有意义,那么别人也往往会这样认为——你只需要按照真实脉络讲述即可。有时候,在亲密的交流中,与编辑得整整齐齐的故事相比,有些杂乱但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更有趣。如果你表现得追求完美的话,人们就会遮遮掩掩,不会告诉你“完整的故事”。并且,通常来说,人们遮掩起来的部分往往是最有趣的部分。

在团队中,若是一味盯着问题,尤其是盯着士气低沉这类成员感知问题,不仅不会找到解决方案,反而会让情况变得雪上加霜。用户体验设计师们证实了这一点,并且进行了更深研究。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不仅意味着要寻找能解决问题的故事,还要寻找关于问题的故事。

无论我们的想法在自己看来多么优秀,用户提出的解决方案很有可能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想要一探究竟也很容易。让真实的用户帮忙提供产品故事,检验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样能节省下来利用中介反馈的时间,例如利用团队讨论或预测支持率的调查就十分浪费时间。有个著名的例子,史蒂夫·乔布斯不信任团队讨论,他更支持直接观察和实验。苹果手机创意性地将索引浏览作为指针,他们越过分析的步骤,跟随直接观察和实验的故事,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可乐公司没有对可能成功的故事创想进行测试,他们将这笔预算用到了真正的测试中,让实际用户讲故事或听故事。可乐公司设计了一个长期的社区探索活动,创造和收集顾客的故事,这样他们就能在最佳故事上注入更多精力,让“可乐就是快乐”的故事变得更深入人心。如果故事奏效,那么就把其作为宣传实际应用,如果无效,那就再继续寻找。类似“重复性测试”和“加快失败速度,增加失败频率”的术语就是这类设计思维的核心原则。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很难保证有足够的信息和明确的含义可以证明一个故事有强大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还不如把故事扔出去,让听众来选择。在产品设计、内容营销、讲故事中,如果你或你的团队不敢猜测或实地测试,那么你就不能成功地用设计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就不能写出好的内容或成为讲故事好手。

用户经验(UX)设计思维能教会我们如何借助“感同身受的实地体验”来从用户(听众)的角度看问题。我们要重新学习如何走出自己的家门,如何脱离自我的假设和目的,以此发现我们知识的盲点。讲故事就这样成了批判性思维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