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燕子集】212 绕不开的难题

狭路相逢勇者胜,有些问题是绕不开的,与其第二次才不得不解决,不如第一次就消灭掉。


本周的天气是阴晴不定,热得时候没办法在户外久留,雨大的时候找不到地方出脚,可以说是非常大湾区的天气,大家出门记得带伞带鞋带衣服。

办公室搬到珠江新城之后,需要重新探索最合理的通勤路线,地铁人太多(珠江新城地铁站太可怕了),自己开车太堵车(胜在有独立空间),那么最好的方案当然就是蹭别人的车然后再骑 2 公里单车(下雨除外)。印象中广州地铁仿佛只要高峰期和需要流量控制的高峰期,啥时候都是很多人,不过地铁的准时和快速是自己开车没办法比的(没错,骑单车都比在黄埔大道开车快)。

最近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虽然解决问题的过程很痛苦,但是大家一起解决问题的感觉是很棒的,这里列一下我感受比较深的点吧:

  • 小问题往往才是大问题,难的不是 90%,难的是剩下的 10%,行百里者半九十。尤其要小心那些一开始不以为是问题的问题,先验证快速验证真的很重要;
  • 真正的问题是躲不过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一开始因为逃避而妥协,妥协本身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打补丁,然后打补丁的补丁),发展下去要么积重难返,要么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能改过来,任何一个都不如在第一次遇到问题的时候,亮剑解决问题;
  • 一定要时刻抵御住自己写代码的诱惑,不写代码而是先去找最佳方案,就已经超过大部分人。很多时候我们在不那么重要的地方花费了大量时间自研,这种投入都是打水漂。如果自己写的代码不是直接为业务提供价值,那么就不要写,去寻找业界通用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在团队内部不断推动大家提升效率和信息的流动速度,这两点决定了一个团队是不是能打硬仗。在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工作中如何提升效率的一些建议:

  • 【时间置换】不断去观察和思考时间置换这个事情,如何置换自己的时间,如何置换上级的时间,时间的可支配性非常重要。毕竟每天都在忙搬砖,是没有办法去做投资自己提升效率的事情的;
  • 【标准化】标准化有一个简单的评价标准:让一个新人来干某件事,能多快让 ta 上手并且能给出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出。手把手是最不标准的,而无需沟通只需要新人阅读文档就能上手,并且还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这就是终极的标准化;
  • 【工作拆分】会阻塞他人的工作项应该拆得足够细,且应该优先完成,并且一项工作的上下游需要对此达成共识;
  • 【文字沟通】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说明白了,大概率没说明白;但是如果对方能“做明白”,那么大概率就已经“说明白”了;如何快速从“说明白”飞跃到“做明白”,就需要依靠“写明白”。写文档是能够跨越时间的,记忆力不可靠,文字(尤其是大家都能理解的文字)是知行合一的重要桥梁;
  • 【自动化】大部分工作只要重复次数够多,都应该可以自动化,尤其有了大模型之后,这个趋势更加势不可挡。自动化的重点实际上在于如何验证质量,只有用验证的标准,那么未来大模型是有可能自动达到这个标准的,只要标准够清晰。因此,标准化在大模型时代更加重要;
  • 【工具链】不断追求更加高效的工具,但是不要成为工具控,很多工具只是让人感觉好,实际上对效率的提升很有限,因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大概率效率已经最优了。选择工具一定要考虑不联网的情况,开放和连接是最重要的考虑,不然很容易被工具绑架;
  • 【追求极致】要做就要做好,如何做好最简单的就是找到对标,找到榜样,然后不断提升做事情的标准。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摸索,自己摸索大概率走弯路。追求极致的反面是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到最终一定是按照计件的方式来结算的,要努力把事情做成按照价值付费;
  • 【依靠团队】团队是胜则弹冠相庆,败则拼死相救,遇到问题不要自己憋着,有事一起扛,有槛儿一起迈过去,有的时候多问一嘴也许就能找到解决办法,一个团队不断扩充的知识库是很重要的。

最后说说我理解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工作的三个阶段:

  1. 就事论事:1.0 的方法(做事儿),做好本职工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2. 七上八下:2.0 的方法(管事儿),透明化流程化,除了脚踏实地,也开始仰望星空;
  3. 赠人玫瑰:3.0 的方法(做事业),对外提供专家视角,提供的是服务与价值,而不是时间和工具。

马上就要开学了,宝崽也要准备上幼儿园了,一家人都忙碌起来,每天都是新的旅程,每天都要元气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