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再高,也会有一天突然发现,事情开始堆积,时间开始不够用。这个时候,就应该排优先级做时间取舍了。
最近深圳的气温比之前降了一点,尤其是早晚,风大微凉,大家要注意保暖防寒,毕竟这年头在公众场合打个喷嚏咳个嗽都会吸引全场的目光。广州的疫情经过一周的努力基本上控制住了,不过零星出来的病例使得久久不能清零,希望大家多点配合,才能早点成功。
随着工作逐步走上正轨,需要关注和跟进事情越来越多,于是我又开始新一轮的效率提升探索。以前觉得瓶颈在于工具,以为是工具的不便利导致效率的瓶颈。现在慢慢发现,这个假设可能五年前成立,但随着各类工具整体水平的水涨船高,工具本身之间的差别已经不大了。那么结论就比较残忍,效率低真就是我本身的问题,于是我就开始思考时间都哪儿去了。
每天 24 小时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支出,这类时间消耗基本没有办法减少,或者说只能短时间减少,不然长远来看收益是负的,比如吃喝拉撒睡,比如带娃与陪家人,比如关心亲朋好友;另一类则是浮动支出,这类时间才是重点的优化对象,比如玩手机,比如自己动手用不专业的方式做专业的事情。
玩手机自然不用说,后面这个“自己动手用不专业的方式做专业的事情”看起来比较难理解,不过我举个例子大家就肯定明白了:最近我会在停车充电的时候自己打水来洗车。自己洗车算是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但真的只应该体验一下,平时还是花几十块钱找人洗最好。不过这也算是我的老一套了,从初中开始我就一直想要去体验下三百六十行中那些不用太多积累就可以做的职业。像厨师、医生这类在我能力之外,但送牛奶送报纸送快递送外卖开网约车派传单做保安做服务员卖气球玩具之类的我应该还是可以的,这也使得很多事情我都跃跃欲试想自己动手,而忽略了社会分工的意义。以后要把握好度,不能沉醉于当一个“手工匠人”。(注: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这只是针对于我个人的情况)
另一个效率提升的方法就是提升单位时间的产出,这就要求思路清晰,路径明确,而不是想那些难以落地的天马行空。这里也有一个简单的技巧,就是要花点时间把要表达的东西写下来,写作本身就是最好的思路梳理工具,要把内容有效传达,必须要有逻辑,这也就是为什么教是最好的学,一样的道理。不过这一点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需要持续刻意训练。
最近另外一个在思考的事情是: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来说,职场中技术外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之前有一本书叫《软技能》,其中有一章的内容我深以为然:承担责任+引人注目+自学+成为问题的解决者。不过在这些之外,自信和果断也是非常重要的,至少要让别人感受到自信与果断,这样才敢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这样一想,以前的我还是不太靠谱,以后的我要努力去掉“不”字,变成太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