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造困难

关键词“人造”系列,七年后重启:绝大部分困难都是人造的,从小鹏的故事看如何面对困难,2023 向前一步。

1 引子

熟悉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家在深圳,平时就开着一辆酷似网约车的小鹏 P5 在大湾区穿梭。无论是去广州还是珠海,一般都会顺上一两小伙伴,于是就提前达成了之前给自己找好的”第二职业“ —— 顺风车司机。

有的时候在路边等人或者去充电的时候,还真的会有全职的网约车师傅跟我搭讪,问我为什么选择小鹏来跑车,用小鹏跑省不省。为了避免接下来穿帮,我都会说这是公司用车,平时跑起来用辅助驾驶挺省心的。

有意思的是,听到诸如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词汇,网约车司机们是本能的排斥的,毕竟自动驾驶在他们看来就像是要把他们的饭碗卷跑。但他们其实不知道,因为有了辅助驾驶,我在车上的一两个小时变得无比有效率(有时候是三四个小时,比如从深圳最东边的比亚迪总部到珠海横琴):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开会或思考,多个人的时候可以深度交流沟通。

当我们把时间倒回一年前,去年底的新能源是市场也是一片火热,在决定买小鹏之前我一直想着是买比亚迪,最终被小鹏 P5 打动的点就是一个:最早带有激光雷达增强辅助驾驶的量产车型,用最强的感知带来最强的辅助驾驶,在高速和城市路段都可以基于导航自动变道转弯抵达目的地。

2021 年,是小鹏的高光时刻,勇夺新势力年度销量冠军,而我们今天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注:本文不是技术分析,引用的数据并非严格准确,论证的逻辑并非完全严密,核心目标是和大家分享,面对困难,从团队到个人,要如何勇敢迎接挑战。

2 三条线

人类社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成王败寇。成功时会被无限拔高,失败时会被无情践踏,最终大家会在弹幕里打出“对不起”。说两个名字大家就有感觉了:刘翔、张坤。很多时候,当局者迷,是非成败都需要时间来检验,数据和观察的角度都可以轻松被“操纵”,所以这里我也不想/不敢/不能提出啥“暴论”,只是想先从宏观到微观来跟大家讲一下我所了解的小鹏的故事,再结合我在数说的将近一年时间的经历,敞开心扉和大家一起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临近年底通过这种方式和大家“坦诚相见”,是希望能更多听到大家最真实的声音,一可以直接在评论区讨论,二可以找我私聊,等你们!。

回归本章的主题,看一家公司,主要关注 3 条线:

  1. 公司增长线 A
  2. 行业增长线 B
  3. 资本增长线 C

对于小鹏来说:

第一条线:公司增长线 A 是在往上走的,虽然最近几个月销量下滑明显,但 2022 年已经突破了 10 万大关,相比 2021 有 25% 左右增长。

第二条线:行业增长线 B 也是在网上走的,2022 年也是国家新能源补贴的最后一年,相比去年有几乎翻倍的增长。

补充说明一下,行业增长线一般来说符合下面的 Gartner 技术成熟度曲线,现在正处于稳扎稳打刺刀见红的爬坡期:

第三条线:资本增长线 C 却是在低位的,明显没有去年年底的火热,短期依靠资本腾飞不现实。

如果我们把三条线合并在一起,大致的走势如下图所示,比较有意思的就是 A 和 B 虽然现在都在增长,但行业线是从谷底反弹上来的,因为新能源车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虽然前面也有骗补啥的负面)

非常有趣的点来了,上面这张图其实两周前是用来描述现在数说所处的大数据行业的,居然放在小鹏身上毫无违和感,我们同样可以来说说数说的三条曲线,大家就会发现惊人得一致:

  1. 公司增长线:数说依然保持还不错的增长
  2. 行业增长线:整个行业目前确实是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也处于爬坡期
  3. 资本增长线:整个行业的投融资都几乎冰封,已经听到不少 SaaS 类的软件投资人等不了转投硬件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小鹏的故事,是不是就更有代入感了。每个人所处的公司和行业其实都可以画出这么三条线,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和判断。

3 半衰期

2021 年 12 月,小鹏一共交付了 16000 辆车,如果说这是年末冲刺的话,2021 年 11 月,小鹏也交付了 15613 辆,一时间风光无两。不到一年后的 2022 年 9 月,交付量几乎腰斩来到了 8468 量,10 月更是只有 5101 辆,而 2 个月前的 8 月则是 9578 辆,也就是说真实的半衰期(交付变成原来的一半)也就 2 个自然月。在这样快速变化的市场下,在这样冷酷无情,消费者用钱投票的市场下,寒意来的特别快。

作为小鹏车主,或多或少心里是有落差的,谁不希望自己买的品牌越来越好呢?但换另一个角度想,我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比尔盖茨的微软破产论: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 18 个月。以前觉得这么大一个公司,怎么可能说倒就倒呢?但看了这几年不同公司的大起大落,感觉每个公司都离破产不远,只是 18 个月已经是非常伟大的成就了。

新势力造车和传统车厂的经销商/4S店模式不同,很多时候是根据订单排产,比的就是谁手里的待交付的订单量更多,订单多的时候,产能决定每个月的交付量。而当订单枯竭,产能大于订单量的时候,危机就降临了,这也就是现在小鹏面临的困境。如果大家买过新能源车就知道,在真正提车之前,都只需要支付很小的定金,不需要很大成本就可以反悔(然后换其他品牌的车),因此想要完整走完盲订-小定-大定-交付这个流程,在现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对于小鹏来说可谓步步惊心。

而订单为什么会快速减少呢,因为 2022 年的新能源车市场,比以往卷了太多,传统品牌逐步发力,新势力的第二代平台车型扎堆推出,消费者可以选择的太多了,老产品跟不上新形势,自然就落后了。更可怕的是,内部豪赌的第二款重量级新车 G9,因为主推的卖点市场并不买账,真正的优势甚至连一两次试驾都不一定能体现出来,因此上市即遭遇滑铁卢。虽然后面及时调整挽回了部分客户,但因初期产能爬坡缓慢,交付数量极少,结果就是两个月的半衰期,全网唱衰。

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能学到的太多了,这里我抛砖引玉,期待大家的精彩评论:

  1. 产品的规划和节奏很重要,新车 G9 其实一年前就已经发布,但是延期了将近 1 年才上市,时机非常重要,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是最难受的
  2. 技术选型不宜剑走偏锋,在供应链不成熟的前提下过早进入必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现在大部分都是 400V 平台,G9 跨越式发展来到了 800V,供应链的培育和磨合是有代价的
  3. 酒香也怕巷子深,除了内功深厚之外,也要有一眼就能打动客户的点。G9 的 800V 平台带来了巨大充电速度的提升,带来了更加优秀的能耗比(就是一度电能跑更远),但这些内功在客户刚接触的时候是难以感知到的(除非是复购新能源车的车主)。
  4. 市场定位很重要,我们知道现在处于汽车行业整体进行电动化转型的时期,绝大部分增量来自于油车转电车,一定要针对这个人群去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

再深入想想,我们的半衰期是多久呢,或者说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才能让半衰期晚点来呢?

4 低谷求变

Q3 对于小鹏来说是难熬的,在刚刚结束的业绩沟通会上,CEO 何小鹏重点强调了 3 个点:

  1. 深入的战略复盘和组织架构调整 -> 和我们一样
  2. 落实以客户价值驱动的产、研、销、服全流程 -> 和我们一样
  3. 使公司整体更加聚焦和高效 -> 和我们一样

可见,想要进入另一个高速发展轨道,大家殊途同归: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上聚焦求变,并最终体现在效率上。而在组织架构调整、流程优化和业务聚焦的同时,一定会有小伙伴感觉迷茫和手足无措,这里我想用一个来自刚刚逝世的江同志的小故事来鼓舞大家,在低谷中做好自己:

对于拥有正牌大学文凭和多年技术管理经验的江同志,当清洁工应该算得上低谷。

人在低谷时,最容易产生的是绝望感,丧失对未来的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去想未来,专注眼前的事情。
老同事的记忆中,江同志打扫实验室时非常认真,满头是汗。跟他说“差不多就行了”。
可江同志却说,实验室加热段上的铜锈如果不刷彻底,会有安全隐患。

人生的暴击是突如其来的,会让人措手不及从而迷失方向。有人会选择沉迷在娱乐中消磨时间,但学习才是治愈的良药。
一个人要垮下去很容易,只需要躺平就好;一个人要支棱起来不容易,需要有强大的信念。
在一个人的低谷期,他也不应停止工作。工作帮我们维护着生活和精神的秩序。

每个公司的每个业务都可能会碰到低谷,有大量消失了的企业,也有大量从低谷恢复并发展得更好的公司,远到诺基亚、百度,近到小红书、瑞幸。真正有勇气有想法的团队,会找到出路:注重积累,提升效率,有足够的的韧性,就能最终走出低谷。

5 那么好那么糟

面对如此困境,何小鹏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颇为深刻:

去年好的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好、那么强,今年遇到一些挑战的时候,我们也绝对没有那么差。

好和差都是相对的,捧得越高,摔得越惨,我们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信心是只有建立在对自己认识上才是牢固的,不然只会在起起落落中迷失自我。

汽车行业是典型的 PLG(Product Led Growth) 打法,公司的周期就是产品的周期:好的产品意味着强势的产品周期,带来强势的业绩表现。有意思的是,PLG 的说法其实更多用来形容 SaaS 产品,套用在新能源车这个赛道上反而更为明显。

但是产品毕竟是有生命周期的,小鹏 P7 当年的好在现在已经没那么好,想要一直保持 PLG,需要提前规划布局。造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产品规划、研发设计、小批量生产、规模化生产、市场推广到最终销售和交付,环环相扣,需要整个公司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一样运作。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从丰田到大众,从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到比亚迪,基本都遵循”平台化“的原则,通过高度集成化来缩短研发周期,摊薄零部件成本,降低供应商管理的复杂度。

小鹏目前有两条产品线,一条叫 David,研发了最早的 G3 以及现在的 G3i 和 P5;另一条叫 Edward,研发了 P7 和现在的 G9。David 是油改电平台,新势力造车早期基本上都需要借鉴成熟的油车平台来快速完成量产车的落地。而 Edward 则是全新设计的纯电平台,可以针对纯电的特性进行扬长避短。奇怪的是,最新最强的辅助驾驶方案居然先在老的 David 平台上落地,并没有利用好 Edward 平台以及 P7 积累下来的大量经验,着实有些可惜。后来何小鹏也承认,P5 立项的时候因为资源问题不得不做了妥协,也许下一代 P5,会在新平台上脱胎换骨重获市场认可吧。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P5 这么差劲,为什么我还要买呢?

我的答案也很简单:P5 好还是差,要看具体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想用最少的钱体验最牛逼的辅助驾驶,那无疑是极好的。抛开辅助驾驶的话,David 平台真的有那么差吗?我开了一万多公里,负责任的说,不差,但也不够好。

可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不够好本身就是死缓,而小鹏的智能化标签,并不是刚需,护城河也不够深。理想主打奶爸群体,不同车型和不同大小的房子类比;蔚来主打换电和服务,也经历了两代平台切换的阵痛。怎么样才能让所提供的产品正好满足市场的需求,令客户满意呢?这就是我们的另一份必须要拿高分的答卷:PMF(Product Market Fit)。

回过头来看,不只是 PMF,我们其实也面对着两代平台,两套产线的问题。答案也很简单,和 MOBA 游戏一样,帮优不帮劣。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妥协就不如不做(当然,如果吃不上饭,要先解决吃饱的问题),资源要投入到最强的点上。要有勇气有魄力,做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决定。

在所有人都夸我们的时候,听一半就好;当所有人都在骂我们的时候,也听一半就好。前一半是努力的奖赏,听一半是为了胜不骄;后一半是奋发的动力,听一半是为了败不馁。

6 跳出舒适圈

从小鹏最新的业绩说明会上看,现款 P5 应该是第一代 David 平台的绝唱。除了现在已经完成的第二代 Edward 平台,还有 F 和 H 两个第三代新平台将在 2023 年完成。跳出舒适圈后,新平台上的车型将会大比例地共用动力系统、智能驾驶系统、底盘和电子电气架构,以及对应的供应链和生产制造能力。

低谷和失败不可怕,只要敢于承认错误,跳出舒适圈,大胆求新求变,将现在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辅助驾驶能力快速在最强的产品 G9 上落地,相信小鹏的未来是光明的,也不枉我这个 49 年入 P5(国军)的韭菜车主了。

而说起光明,不由得让我想到另一个江同志的小故事:你们知道“光明牌”出自年轻的江同志之手吗?你能想到,在职业生涯的前三年,他就从见习生成为车间主任,又成为副厂长吗?

刚从交大毕业,江同志的入职上海粮服实验厂的电力供应部工程科:

有一天,工人让江同志修理一台坏掉的马达。他却有点措手不及。在大学里虽然学过微积分,但没有学过修马达。
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成为“修理东西的行家”。
个人能力要匹配企业需求,才能体现出价值。1947年的粮服实验厂需要马达,不需要微积分。
如果江同志当时说,“我不会”或者“这不该我负责”,那兴许没有以后的故事了。
不久,江同志就担任了动力车间主任,负责为全厂的生产提供能源和动力保障,工作涉及的领域更广。
面对陌生领域,无非就是学与不学,做与不做,试还是不试。
只要往前走一步,就是跳出舒适圈

两年后,他又迎来了一次职业生涯的飞跃:

粮服实验厂被华东工业部整合为旗下的益民食品一厂。江同志凭借共产党员的身份和出色的工作能力,被任命为主管生产的副厂长.
他不仅是年轻的副厂长,而且从动力系统这样的支撑部门,切换到了食品生产的主营业务上。
当时,工厂的主要产品是蛋黄粉和蛋白干,产品优质,可用于出口换汇。江同志一上任,很快恢复了因战乱中断的蛋类产品的生产。
可他依然不满足,他的想法是:要做冰淇淋。
当时,美商的“美女牌”冷饮系列很受欢迎,而益民厂也有冷饮生产线,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
江同志做的事远远超过一个“生产副厂长”该做的:
他想出了品牌名称,而且请专人设计logo;他安排人联络媒体,大量投放“软文”;他动用大卡车沿街巡游,还组织棒冰销售的“流动大军”。

而这个品牌,就是如今的”光明牌“。1950,那年江同志 24 岁。跳出舒适圈,其实没有那么难,只要有勇气去向前一步。向前一步的内涵其实很多:

  • 不为自己设限,不会就学,还能学得好,学得快
  • 敢于负责,对自己有信心,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
  • 把后背留给团队,放手和相信,让身边的人不断成长
  • 不想做的就一定要去做,顽强坚持,做对的事情

7 把困难甩在身后

江同志的故事划上了句点。而小鹏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每个人的故事也还在继续:在逐渐放开的环境下,如何在新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既然困难大部分是人造的,无非就是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把坑填完。


写于小鹏 P5 前排与后排

参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