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育儿课程笔记】宝宝语言发育

本文是育儿课程笔记系列的第六篇,来自网络上收集的相关信息,主要记录一些要点,方便自己和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查阅。有一句话我非常认同:家长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注:本文列出的品牌非购买推荐,本文不为任何推荐和建议负责

语言发育里程碑

  • 0-3 个月
    • 语言理解
      • 对响声有惊跳
      • 熟悉的声音可使其安静或微笑
      • 增加或减少吸吮行为以对声音作出反应
    • 语言和表达
      • 咕咕发声表示愉悦或者某些愉快的元音,比如啊,哦等
      • 用不同哭声表达不同需求
      • 看见熟人可微笑
  • 4-7 个月
    • 语言理解
      • 对声音做出定位
      • 对音调的变化作出反应
      • 认识发声的玩具
      • 关注音乐
      • 开始懂一点常听到的词语
    • 语言和表达
      • 开始产生清晰的元音
      • 模仿成人的口腔运动、元音和非言语的运动(如咂舌头)
      • 将辅音和元音结合起来呀呀学语,如“bababa”,常伴b、p、m
      • 当独自一人或与成人玩耍时发出“咯咯”声
  • 8-12 个月
    • 语言理解
      • 听说话声,并能定位声音
      • 能区分讲话声和其他声音
      • 理解常用的单词
      • 对一些请求有反应
      • 喜欢玩轮流性的游戏,如躲猫猫
      • 开始更熟练准确建立共同注意,大人也会经常对孩子共同注意的物体进行命名
    • 语言和表达
      • 可发出连续的呀呀学语声
      • 增加了“k”“g”“t”“d”的声音
      • 使用讲话声或非哭闹声取得或保持关注
      • 使用1、2个有意义的单词
      • 开始使用 前语言姿势,包括展示物体、指向物体
      • 可以形成第一批语言-动作的条件反射,如说“再见”会摆手等
      • 12 个月:开始说出第一个可识别的词汇
  • 12-24 个月:
    • 语言理解
      • 识别至少几个身体部位
      • 在情境下可遵循简单指令,如“扔球”
      • 在情景下理解简单的问题,如“鞋在哪里?”
      • 听故事、唱歌、韵律
      • 指出书中熟悉的图片
    • 语言和表达
      • 18个月至少使用10个单词
      • 使用许多不同的辅音
      • 简化成人的讲话形式是省略音节、辅音或词的结尾
      • 18-24个月时词汇量稳定增加
      • 开始结合2个单词成短语和提问,如“宝宝要”、“妈妈给”、“爸爸上班”等;
      • 这个阶段女孩的表达略占优势
      • 口头语言表达从 50 个词语扩展到 200 个,甚至 250 个
  • 24-36 个月
    • 语言理解
      • 可遵循两步连续指令,如“拿好你的鞋,给我”
      • 稳定地识别身体部位
    • 语言和表达
      • 绝大部分时间讲话能被照养人理解
      • 几乎每个事物都可用单词命名
      • 可使用2-3个词的短语来提问或描述事件
      • 使用讲话来引起关注或作出请求
      • 在短语或单词的起始部分可有重复(如我,我,我要),但并不阻塞或受挫
      • 开始出现6~10个字复合句,如“我肚子饿了,想吃饼干”
  • 3-4 岁
    • 语言理解
      • 理解简单的问题(哪里、为什么、什么、谁),并作出合适的回答
      • 通过成人的对话和听成人阅读,学习单词和句子结构
    • 语言和表达
      • 陌生人可理解其大部分讲话
      • 可以描述除家里或父母之外发生的事情
      • 使用4个词以上的长句
      • 通常讲话流利,没有重复的音节或单词
  • 4-5 岁
    • 语言理解
      • 关注并可理解短故事
      • 可对故事的情景进行回答问题
      • 理解成人所说的家里、学习周围所发生的事情
    • 语言和表达
      • 嗓音清晰
      • 使用句子提供许多细节(如“我想读我的书”)
      • 讲故事能围绕一个主题
      • 与其他儿童、成人沟通容易且清楚
      • 大部分的发音都准确(“zh”“ch”“sh”“z”“c”“s”可能还不准确)
      • 使用地区或家庭的语法规则

发育进程

  • 表达能力
    • 1岁 1字句
    • 2岁 2字句
    • 3岁 3~5字句
  • 词汇量
    • 1岁 1~10个词
    • 1岁半 10~100个词
    • 2岁 100~250个词
    • 2岁半 250~400个词
    • 3岁 450~900个词
    • 4岁 超过1500个词
  • 言语易懂性(别人能听懂孩子的部分)
    • 2岁 25%
    • 2岁半 60%~65%
    • 3岁 75%~90%
    • 4岁 90%

预警征兆

孩子的语言发育进程个体差异较大,很难用“一刀切”的诊断标准判断其语言发育正常与否。目前也没有任何检查手段可以预测孩子的语言发育趋势,除了定期监测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状况(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性、语言、社交),掌握一些儿童语言发育的危险信号(发育预警征),有助于早期发现儿童语言发育异常;这些危险信号往往提示家长应予以重视并需要进一步检查寻找原因。

  • 2个月对声音没反应;
  • 4个月不能发出咕咕的声音;
  • 6个月不能转向声音源;
  • 9个月没有咿呀学语;
  • 12个月对名字没反应;
  • 15个月不会有意识地叫妈妈/爸爸;
  • 18个月能说会用的词汇不到6个;
  • 2岁不能说2个词的句子,不能听从简单指令;
  • 3岁不能说3个词的句子;
  • 4岁说话不清,不能回答简单问题;
  • 5岁不能识别图形、字母、颜色,拒绝穿衣、睡觉、用洗手间;
  • 6岁不能讲故事。

怎么教宝宝说话

来源:怎样教宝宝说话

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孩子的兴趣及感受,留心孩子注视着的东西。注意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然后等待孩子的反应,给予孩子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留意孩子注视些什么,然后说一说。这样,当孩子注视某种事物的同时,他亦正在接收有关那个事物的讯息。唯有当孩子把他注视着的事物与您的话联系起来,才产生「译码」能力,弄清楚您说那个字汇的意义。由此可见,您给予的讯息必须是相关的、清晰的。

说话方式

  1. 使用较高音调:跟成年人说话,我们会运用平淡而自然的语调,没有太多抑扬顿挫。跟孩子说话,您可以稍稍提高音调,用较夸张的语气,吸引孩子的注意。
  2. 强调重点字眼:孩子较难迅速或完全掌握整句句子的内容。您可以在说重点字眼时,提高音调,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句子中的重点内容。例如,您想强调「薯条」这个词汇,说:「仔仔吃 薯条。」
  3. 简短句子:避免使用太长的句子。简短句子包含的内容较少,孩子较易掌握。至于简化的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您必须根据您的孩子现有的口语理解能力,参考语言评估结果,避免说一些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话。
  4. 简易文法和字汇:跟孩子说话宜直截了当,应避免运用太花巧的修辞和太复杂的句子结构。使用的字汇亦以孩子熟悉的、环绕他身边事物内容的为佳。
  5. 速度放慢:放慢说话速度,字与字之间可稍作停顿。
  6. 重复字汇或句子:适当的覆述加深孩子对整句说话或个别字汇的印象,有助他更有效地接收讯息内容。例如:「妈妈煮饭啦,不是洗衣服,是煮饭。」

沟通方法

  1. 自行说话法:一边做事情,一边讲述自己在做的事情。意思是将我们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操弄的事情,转化成说话,说给孩子听。例如:(孩子在玩拼图,您也拿出相似的拼图跟孩子一起玩)家长:“我拼图啦,拼好大块呀。看呀,我拼图啦。”
  2. 并行说话法:孩子一边做事情,您一边讲述他所做的事情。意思是将孩子所见所闻所感所操弄的事情转化成说话,说给孩子听。例如:(孩子在玩积木)家长:“小成摆正方形啦,堆得好高呀。”这种说话模式能清晰地把当时情景中的一举一动和语句紧扣一起,让孩子了解彼此的关系,增强口语理解能力。

教学策略

来源 孩子不说话,真的只能静待花开吗?

  • 积极回应孩子:积极地以言语和词汇对孩子的咕咕声、咿呀语做出反应,这样会鼓励孩子试着发音,这些发音也会融入到最早说出的词的发音中,并让孩子有机会以轮流的方式交谈;
  • 跟随孩子的兴趣:孩子正在玩的、看的、吃的、指的等等,凡是能引起孩子注意的事物就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家长告诉他们“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经过反复重复,让他们对物品的实物和发音形成链接,从而掌握这个词汇;
  • 和孩子玩社交游戏:陪孩子玩拍手、躲猫猫等社会性游戏,提供轮流说话的机会,语前沟通技巧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基础技能;
  • 增加新的词汇和经验:在各种情境中反复使用新单词,并围绕新单词做拓展,如“看球”,“球弹起来了”,“把球给妈妈”;带孩子体验各种日常场景,如乘车、就餐、逛超市等,增加使用语言的机会;
  • 调整说话方式:家长在说话时,句子简短、发音清晰、音调高亢、语气夸张,并在句子之间有明显的停顿,这种指向儿童的言语,有益于早期语言学习;
  • 鼓励孩子玩假装游戏:假装游戏中的灵感通常来源于孩子的真实日常生活以及绘本/动画片/电影中的故事,孩子扮演时,需要根据当下的情况即兴发挥台词和剧情,在寓教于乐中促进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
  • 进行对话式阅读:给孩子读绘本时,鼓励孩子评论图画和故事,使孩子参与和促进对话;
  • 限制或减少接触电子产品:与人面对面沟通是学习语言的唯一有效方式,因此,美国儿科学会建议2岁以下儿童不接触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电视、iPad等),2-5岁儿童接触电子产品时间每天不超过1小时。

具体例子

  1. 说,说,说!
    1. 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你在玩积木”);
    2. 描述孩子的感受(“你很高兴,这是你最喜欢的玩具”,“你肚子饿了,你想吃东西,你想吃什么”);
    3. 说出人和物件的名称(“看,这是个小姐姐”,“这是你的奶瓶”);
    4. 描述物件的特征(“这个球是红色的,它很大。这是个大红球”);
    5. 描述孩子听到的声音,并模仿它(小猫瞄瞄,小狗汪汪);
    6. 给孩子唱歌或念儿歌。
  2. 听,听,听!
    1. 扩展孩子所说的(“水!”,“喔,你口渴了,你想喝点东西,你想喝什么?”)
    2. 小的孩子需要家长给出范例(“这是橘子汁,橘子汁好喝”);
    3. 大些的孩子可以让他选择(“你想喝水还是橘子汁”)。
    4. 当孩子说出不完整的句子,扩展他的句子,并回答他(“车”,“好的,你想要这个大卡车”)
  3. 读,读,读!
    1. 即使你孩子还不能理解你说的话,也可以开始阅读。这帮助孩子认识到阅读很有趣。
    2. 开始时用布书或者活动书,让孩子随心所欲地去研究书。
    3. 鼓励孩子说出图画的内容(“看,兔子在吃胡萝卜”,“你觉得下面会发生什么?”)
  4. 探索,探索,探索!
    1. 带孩子去各种地方,公园、超市、邮局、银行。
    2. 和他讲讲这些地方,问孩子他看到什么,他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
  5. 做,做,做!
    1. 让孩子自己做事情(小明来吃饭,拿起你的小勺子,舀一大勺饭)。
    2. 让孩子帮你做事情(“小明来洗澡了,给你打湿打湿,现在要用沐浴露了,小明帮妈妈递一下沐浴露”)
    3. 用餐和洗澡的时间是很好的对话时机。

新旧词汇对比

按着孩子的兴趣,或当下所说的话,给他介绍一个新字汇。例如:孩子能力:已理解正方形的意思,目标新字汇:梯形。情境:玩积木。在孩子面前,有不同形状的积木,包括正方形和梯形。家长并行说话式语句:“摆个 正方形,你再摆个梯形 吧。”这例子告诉我们,孩子已认识的字汇是「正方形」,因此我们可以用「正方形」做途径,像对比一般,介绍出同样是【形状词】的「梯形」这字汇。

同样,我们可将之应用于【颜色词】(如「黄色」)、【动作词】(如「吃」)、【质地词】(如「滑」)。运用的句式可以是「拿XX给我,不是XX」、「不是XX,是XX」,以作对比。当然,两个对比对象必须同时向孩子展示出来。

情景词汇

有时候,孩子未必真正理解某个字汇,却听懂您的指令。为甚么呢?这很大可能是孩子依赖环境提示来理解指令。例如,有一杯水放在孩子面前,您指着杯向孩子说:“喝水。”孩子便去拿杯喝水,这或许只是因为环境上有足够的提示。若您发现在另一情境下,孩子听不懂「喝」这字汇,即可推测孩子还没有真正理解「喝」的意义。故此,在不同环境下介绍同一字汇是必要的,这有助孩子真正理解字汇的意思,而无需依赖环境提示。您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如「喝水」、「喝果汁」、「喝汤」、「喝汽水」等,强调「喝」这个字汇,让孩子听见「喝」这个字汇时,不管在哪种情况之下,也联想起这个动作。

两个不必

  1. 不必重复练习太多次:父母为使儿童学会说话,同样的话语叫儿童说五次、十次,有时反而使儿童厌烦。比对一般的儿童多说一、二次左右即可,同样的事在同一个地方不要重复两次以上。但碰到同样的事情或同样的情况发生时,要再重复的提醒。不必刻意教学,只要在适当的环境下,不断地、自然地对他说话,让儿童了解语言的意义,便可期待他逐渐会说出话来。
  2. 不必矫正发音:即使说不好,有表达意思的姿态即可,若刻意矫正发音,说不定反而会抹杀好不容易培养的说话动机。只要他肯说话,发音不正确的缺陷久而久之会改善过来。家长或大人只要自己提供正确的说话模板即可,但千万不要学儿童说娃娃语。

学习的时间

  1. 每天坚持。父母应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游戏,在游戏中教孩子说话。所定的时间可因人而异。开始的时候,时间可以定得短一些,大约2~3分钟,然后逐步延长,形成常规。
  2. 选择最佳的学习时机。所谓最佳的学习时机,就是孩子精力最充沛、注意力较集中的时候,这样,效果就会好一些,孩子学的东西也会更多一些。如果在孩子疲乏困倦的时候教语言,往往事倍功半。

其他参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