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育儿书籍阅读】婴幼儿睡眠全书

守护宝宝的睡眠,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有理论指导,然后勤于实践!

注:真正带娃之后有明显的感觉,尽信书不如无书,一定要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不能盲从


更新历史

  • 2020.06.03:更新 4~6 个月睡眠部分
  • 2020.03.21:完成初稿

基础知识

了解睡眠

根据脑功能的不同,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 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EM 睡眠)。其中 NREM 睡眠又分为入睡期浅睡期中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REM 睡眠时全身肌肉放松,但会出现弥散而频繁的肌肉抽动,以面部和手部为多,婴儿在这个阶段常会有微笑、皱眉等动作。

整个夜间睡眠期间,从 NREM 到 REM 再到 NREM 的循环会出现 3~5 次。

  • 关于深睡眠
    • 睡眠不足或者剧烈运动后,深睡期会明显拉长
    • 在深睡中被惊醒,会有好几分钟的反应时间,也会觉得不舒服
    • 婴幼儿在深睡时几乎叫不醒,婴儿的深睡比成人深,浅睡比成人浅,这也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比如夜惊就属于深睡眠阶段的非正常觉醒,婴儿会哭闹、难安抚。实际上身体器官都正常,但就是感觉不舒服,类似于成人的起床气
  • 关于 REM 睡眠
    • 对记忆的存储、整理、重现有重大意义
    • 每个睡眠周期 REM 睡眠的长度是逐渐递增的,晨醒之前那次最长,如果醒太早,就错过了 REM 最长的周期,对大脑的休息和恢复有所影响
  • 关于生长激素和睡眠
    • 生长激素由脑垂体分泌,它不但促进生长发育,还有利于组织的修复
    • 生长激素分泌量在青春期达到顶峰,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激素的分泌量也随之减少,50 岁之后几乎检测不到生长激素的分泌
    • 人在醒着时,生长激素的分泌量很稳定,几乎没有变动。入睡 30~40 分钟后,分泌量急剧上升,进入深睡期时达到高峰,其后的睡眠中,便缓慢下降。待第二次进入深睡眠,分泌量再次上升,呈现双向性的高峰。伺候的几个睡眠周期中不再上升。
    • 新生儿和成年人不同,在全部睡眠中,生长激素均处于旺盛状态。16 周后,才出现分泌曲线的双向性高峰
    • 睡觉的时间推迟了,生长激素的分泌也随之向后推
    •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更需要充足的睡眠!
  • 睡眠和体温
    • 体温也是随周期变化的,这些变化和醒困的周期变化息息相关。温度也会影响到睡眠的结构,比如在适宜温度,深睡眠,REM 睡眠的比例可以达到最高
    • 人的体温调节能力在 NREM 期要比醒时低,在 REM 期还会被抑制,若温度环境太低,则人会醒来,造成睡眠中断。婴儿后半夜 REM 睡眠比例高,后半夜是着凉的高危时段。
  • 睡眠和生物钟
    • 人定时清醒机制运转周期是 25 小时而不是 24 小时,每天我们会把生物钟和自然界的昼夜周期做一次同步调整,1 小时的微调难度不大,但如果常常不按时,就容易越睡越晚,出现生物钟的紊乱

婴幼儿睡眠特点

睡眠周期各阶段的变化,成人转一轮是 90~100 分钟。对于前 6 个月的婴儿来说,转一轮(一个周期)则是 30~50 分钟,并且只分为安静睡眠(深睡)和活动睡眠(浅睡,尤其值得关注)

下面是婴儿睡眠阶段随着成长的变化

  • 前三个月
    • 入睡后,先进入活动睡眠
      • 眼睛偶尔转动甚至睁开
      • 肌肉会偶尔抽动,有时手臂像赶苍蝇似挥舞
      • 呼吸时缓时急、翻身、梦语甚至哭叫两声
    • 睡眠周期过半,进入安静睡眠
      • 呼吸均匀,肢体活动减少,不容易被唤醒
    • 周期结束
      • 可能顺利进入下个周期
      • 也可能哭泣甚至彻底转醒
  • 三至六月
    • 入睡后先进入安静睡眠
      • 放下就行的情况有所好转
      • 活动睡眠比例下降到 40%
  • 六月之后
    • 安静睡眠开始细分成不同阶段,睡眠周期逐渐延长
    • 更趋向于成人,但要完全达到成人水平还需数年

下面是婴幼儿活动睡眠的比例

  • 出生前 10 周:80%
  • 早产 4 周的婴儿:65%
  • 足月新生儿:50%
  • 3 个月:40%
  • 3 岁:30%
  • 10 岁:25%

婴儿的活动睡眠类似成人的 REM 睡眠,其比例的高峰和大脑发育的高峰是一致的,而且对大脑发育非常关键!

婴儿睡眠的几个关键点

  • 睡眠总量逐渐降低
    • 0~3 月:14~17h
    • 4~11 月:12~15h
    • 1~2 岁: 11~14h
  • 睡醒间隔逐渐延长
    • 0~3 月:1~2h
    • 3~6 月:1.5~2.5h
    • 6~9 月:2~3h
  • 睡眠规律逐渐形成
    • 0~3 月:出门容易入睡
    • 4~6 月:睡眠规律形成关键时期!外界环境影响逐渐增强
    • 6 个月后:逐渐形成 2~3 次规律小睡
  • 白天小睡数量减少
    • 月子:5~6 次小睡
    • 3~4 月:3~4 次小睡
    • 6~9 月:黄昏觉消失
    • 12~18 月:上午觉消失
    • 小睡时间会由原先的半小时并时常需要接觉,逐渐延长至 1 小时甚至更长,无须接觉
  • 夜间睡眠变化
    • 新生儿期:9h,夜间进食 3~4 次
    • 4 个月:夜间进食 2 次左右
    • 6~9 个月:夜间进食 1~2 次
    • 9 个月以上:不需要夜间进食
    • 1 岁:11h
  • 入睡时间的差异
    • 0~9 个月:7~9 点入睡,6~8 点醒来
    • 1 岁之内,较早入睡时间比较好
  • 自主入睡能力的发展
    • 夜间自主入睡:4 个月以后逐渐成熟
    • 小睡:6 个月以后逐渐成熟
    • 和睡眠习惯直接相关,有很强的个体差异

睡眠驱动力模型

简单来说就是哪边力大,进入哪个状态,所以要对症下药。

  • 醒的驱动力
    • 光线、声音的刺激,如楼下喇叭声
    • 身体不舒适,如被子多了、肚子饿了、生病
    • 不当的睡眠联想,如醒时环境和入睡相差很大
    • 生物钟习惯性醒
  • 睡的驱动力:外力 + 内力
    • 外力一直存在,内力的发展可能受到制约
    • 内力才是根本,不要刻舟求剑,南辕北辙

小土安睡入门

如何让婴幼儿顺利入睡,并且维持比较高的睡眠质量?解答这个问题,涉及对睡眠量的合理预期、入睡时机的选择、安抚孩子的方式、维持睡眠状态的方法、睡眠地点的选择,也就是睡多少、何时睡、如何睡、睡多久、睡在哪儿这五大问题。

睡多少 — 设定合理的预期

宝宝是否缺觉

当出现这几种情况时,可能意味着宝宝缺觉了:

  • 玩耍时:莫名地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尖叫哭闹、啃咬严重;
  • 临睡前大闹,拼命揉眼睛吃手,已经很困了,但难以入睡,或常需借助推车、餐椅、安全座椅才能睡着;
  • 入睡方式:需要比较强的辅助(摇晃、长时间吸吮)才能入睡以及维持睡眠状。小睡时长特别短,常常只有20分钟,夜里醒很多次,且无法立即再入睡。

除了精神状态,还可以结合睡眠量参考值来判断宝宝是否缺觉(参考前面“婴儿睡眠的几个关键点”部分的数值)

小睡演化

小睡次数决定了作息的格局,次数减少是由婴儿期多相睡眠向成人期单相睡眠的转变,也就是并觉的过程。

  • 新生儿:小睡 6~7 次,尚未建立完全的昼夜分别,基本吃了睡睡了吃,睡醒间隔非常短,处于典型的多相睡眠阶段
  • 1 个月:小睡 5~6 次,昼夜颠倒的胜利基础逐渐消失,白天睡醒间隔较短
  • 3 个月:小睡 4 次,早上 2 觉,午觉加傍晚觉共 4 觉
  • 6 个月:小睡 3 次,早中晚 3 觉,和进食间隔延长处于同一时期
  • 9 个月:小睡 2 次,傍晚觉消失,只有早晚觉。
  • 12 个月:小睡 1~2 次,从 2 到 1 是较大的里程碑
  • 2 岁:小睡 1 次,仅剩午觉
  • 3 岁:小睡 0~1 次,有些睡午觉有些不睡

关于夜奶

夜奶 (nighttime feeding)的定义很多书中都不相同,在本书的讨论中,将晚间入睡到早晨起床之间的奶,统称为夜奶。晨奶特指早晨四五点钟醒来的奶,也仍在夜奶范畴。

  • 3 个月左右:2~3 次夜间进食(新生儿更多)
  • 6 个月左右:0~2 次
  • 9 个月左右:添加辅食后逐渐减少到 0~1 次
  • 9 个月后:可以承受一夜不进食,但一口气睡 9~10h 后的晨奶,最晚戒断,可能保留至 1 岁甚至更久

夜间进食既有个体差异,也需考虑早产儿、低体重、辅食添加缓慢、白天进食量不高等特殊情况。有时看起来吃了很多次,其实没吃几口就睡着了,所以还要考虑总进食量。

关于连续睡眠

夜间真正睡稳之后的第一觉,一般是全夜时间最长的,被称为“连续睡眠(stretch)”。大致的时间范围如下:

  • 1~3 个月:连续睡眠 3~6h
  • 4~6 个月:连续睡眠 5~8h
  • 7~9 个月:连续睡眠 7~11h
  • 1 岁:连续睡眠 9~12h

多大可以睡整夜觉?

本书的“整夜”指入睡到醒来的整晚。根据夜奶和连续睡眠的情况,完全的整夜觉要到9个月至1岁之后,但即便没有了夜间进食,还可能会短暂醒来。不过只有1次夜奶时,也很轻松了,有的宝妈4个月就可以享受到。

何时能自主入睡?

作者给自主入睡下的定义是:完成睡眠仪式,能够不依赖“吃至睡着”“抱着走至睡着”等较强的外界帮助,宝宝主要靠自己完成迷糊到入睡。

3 个月左右时能够观察到偶然的自主入睡,4~6 个月是尝试自主入睡的时机,但和掌握其他技能一样,娴熟需要更久的练习,甚至伴随着倒退。

何时睡 — 把握入睡时机

婴儿不能自己拉窗帘、脱衣服,小一点甚至不会自如躺下……所以能不能顺利入睡,得依靠家长在恰当的时机安排就寝。

留意睡眠信号,并结合月龄对应的平均醒睡间隔,建立稳定作息,能帮助家长判断入睡时机,减少哭闹。睡前哭闹的主要来由 — 因为困所以哭。

睡眠信号

说起睡眠信号,很多人都知道“哈欠”算睡眠信号,其实揉眼睛、眼睛没神、一直啃手、用力咬东西、晃头、抓头发、手乱舞、尖叫等都有可能是睡眠信号 。

  1. 脾气恶化也是困的信号,表现为睡前哭闹。比如哭闹比平时更大,是因为困了难受,情绪的容忍度下降
  2. 错过了平时入睡的时间,可能会表现得异常兴奋,并且意愿上更加抗拒睡眠。不一定是不想睡,家长要坚决坚定,及时做睡眠安排
  3. 咬东西是一个常和出牙搞混淆的信号。竖抱时候咬下巴、肩头,如果是临睡前独有,那么大概率是困了。
  4. 但困时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往往较难,比如平常有声音宝宝常会将头转向声源
  5. 随着成长,有时候给予刺激量多,睡眠信号会被隐藏,不易发觉

观察对比睡醒、睡前半小时之内的状态表现,很快就能发现特有的睡眠信号。轻微睡眠信号出现,到真正入睡往往需要十几分钟的过度。观察到信号不要太紧张,安心去做睡眠准备工作。

醒睡间隔(清醒时间)

醒睡间隔是指醒来到再次睡着的时间。开始尝试入睡至真正睡着,这个时间称为尝试入睡的时间。醒睡间隔的活动包括喂奶、玩耍、入睡准备、尝试入睡。

  • 新生儿:45 分钟 ~ 1h
  • 2~3 个月:1~2h
  • 4~6 个月:1.5~2.5h
  • 7~9 个月:2~3h
  • 10 个月~1 岁:2.5~4h
  • 1 岁:3~4h(睡 2 觉);4~6h(睡 1 觉)
  • 1 岁半:5~6h

关于醒睡间隔要注意的是:

  • 数值仅供参考:过于纠结反而会陷入焦虑,宝宝的状态才是最终的评判标准。
  • 醒睡间隔是平均值,且有个体差异。 虽然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但其受环境、生长突发状况影响,会有短暂大幅波动的可能。何时入睡需要结合其他信息综合判断。
  • 婴儿的醒睡间隔会逐渐增加,和长大了胃口见长类似。小时候,就像容量小的手机电池,充满只需用1~2小时,随着长大,容量也跟着大了,续航时间才长起来。总是用光才充电对电池性能可能有影响。而能用多久,和开了什么程序也有关。
  • 一天内的不同时段,醒睡间隔可能是逐渐增加的。早上醒睡间隔就可能比下午的短。第一个早觉一般被称为回笼觉,也是由于它和夜觉相隔较短。
  • 每个孩子有作息上的特点,并且可能很早就开始有分化。比如有的孩子早上醒睡间隔短,下午却很长,还有的早上和下午醒睡间隔差不多。这两种在作息上的特点就很不相同。
  • 小睡很短和夜里没睡好的情况,醒睡间隔也会相应缩短。小睡时间很长(2~3小时以上),下一觉前的醒睡间隔也更长。比如,第2~3个月,醒睡间隔为1~1.5小时,但小睡如果30分钟就醒,再次入睡的时间可能远小于平常的醒睡间隔,甚至只有30分钟。
  • 晚上务必让宝宝早点休息,7~8点是1岁前宝宝较为合适的入睡时间。

入睡时机 — 易睡窗口

在合适的时间点入睡很重要,提前或滞后过多都会让入睡变得困难。不肯睡对于小月龄来说过度疲劳是常见的原因,而 9 个月至 1 岁后,不肯睡更多是由于不困。

  • 及时安排睡眠环境,并对哄睡有所坚持
    • 有时孩子哭闹,大人会逗乐,以求停止哭闹,但哭闹可能是疲劳引起的。当务之急不是靠逗乐熬过困倦时光,而是要及时安排睡眠,并对哄睡有所坚持,避免错过易睡窗口。
  • 适时重启,不要硬扛
    • 实际中遇到一些案例,由于担心越困越疲劳,会持续哄睡。但哄太久不睡就像电脑死机,需适时重启,而不要硬扛,不然大人小孩都有压力。比如尝试入睡的时间超过20分钟至半小时,可以考虑暂时终止哄睡,等待时机,一般再过十几分钟至半小时,又会有新的易睡窗口出现。
  • 作息记录很重要
    • 将醒睡间隔和再次入睡的难易程度记录下来,最近我开始写睡眠日记,详细记录,几天的平均值进行比对就容易发现孩子特有的规律。

维护生物钟的稳定

何时困、何时醒并不是全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受内在生物钟驱动 的,每天都在类似的时间入睡,有利于生物钟形成,会比今天7点睡,明天9点睡的混乱状态来得容易。

  • 好睡眠需要小心翼翼的呵护
    • 玩、出门遛弯、逛街等活动应该让步于睡眠,但这样说,并不代表生活不能有任何变化,只是别太随意,否则是对宝宝的不负责任(0~3个月的宝宝抱出门反而易于入睡的情况除外)。
  • 适应变化也重要
    • 有稳定生物钟之后,对一两次的变动也不必太紧张。适应不同的情况,也是宝宝需要学习的功课。
  • 睡在生物钟的睡眠时段
    • 某种原因错过了某次小睡,也可以保持低强度活动,到下一次睡眠时间再哄睡,不过多地打破规律,从而维持生物钟的稳定。

如何睡 — 熟悉安抚技巧

通常睡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开始尝试入睡至真正睡着(清醒至迷糊至睡着)的尝试入睡时间一般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

入睡最大的奥秘在于平静!这其中所缺的,很关键一步,就是通过安抚使宝宝平静下来。平静是一种微妙的状态,并非完全不哭泣才算平静。平静时,你能感受到情绪的张力正在逐渐减小,逐渐可控。生理上还不成熟时,需要一些辅助过度,促进睡眠能力的发展。对于更大的孩子,入睡困难的原因逐渐由生理主导转向心理,要靠激发内力。

睡眠联想 — 易于复现是关键

睡眠联想是使人联想到要睡觉的物体、事件。常见的睡眠联想包括:听音乐、吃奶、吃安抚奶嘴、被抱着走、躺床上或推车里。一旦只依赖某个联想 且成为习惯后,很可能离不开。

随着宝宝的成长,躺床上、自己睡之类的睡眠联想比抱睡、奶睡更稳定,也更容易复现。但因为舒适度上的差别,宝宝会有偏好。新睡眠联想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也可能比较辛苦。

睡眠仪式 — 布置睡眠环境、舒缓情绪

古人看太阳的高度来辨别时间,现代人看表来安排生活。婴幼儿则依赖于光线、内在生物钟以及外在生活的顺序,来预计将要发生的事情。规律生活,才能更好地辨识时间,也是安全感的来源之一。

睡眠仪式(bedtime routine)应运而生,利用一系列稳定的、有先后顺序,能够舒缓情绪的事情,来帮助孩子意识到“要睡觉了”。

比如,拉窗帘布置睡眠环境、洗澡、换睡衣、拥抱、喝奶、刷牙、讲故事、抚触、听睡眠曲,其实这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算睡眠仪式,它们帮助宝宝建立起易于复现的睡眠联想。

晚间的睡眠仪式可能持续半小时至1小时,妈妈们可以列出类似的事件清单:

  • 入睡时间点前半小时至 1 小时,给宝宝洗完澡,抱到房间
  • 宝宝躺在床上玩,妈妈拿睡衣、铺床,边做这些事情边和宝宝打招呼
  • 妈妈给宝宝按摩身体,按摩时给宝宝唱歌或者打开音乐
  • 给宝宝喂睡前奶或者水
  • 拉上窗帘,点暗灯,将屋内光线调暗,提醒宝宝过几分钟就要睡觉了;
  • 小月龄的宝宝,躺着自己玩一会,由大人抱着轻轻走动,给大一些的孩子讲故事;
  • 出现烦躁信号或者接近入睡点时,把安抚物给宝宝,将灯关闭;
  • 亲吻宝宝,告诉他现在就正式睡觉了,减少对话,家长黑暗中陪躺或者离开房间。

宝宝翻身,爬起来,又躺倒,几番轮回最终睡着。

睡多久 — 维持睡眠状态

妈妈们常问起:“好不容易哄睡了,怎么半小时又醒?”“1小时前才吃了奶的,怎么又要吃,不吃不肯睡?” 婴儿睡眠的真正难点,不在于入睡,而是睡眠状态的维持。

接觉部分因为内容较多单独放到“常见技巧”中,这里记录其他的一些方法。

唤醒去睡

唤醒去睡重点是:醒来续上的觉,能足够长,以覆盖原先易醒的时间点。

比如早醒定在5点的,可以在此点前半小时至1小时,趁宝宝尚在熟睡状态时,轻轻碰碰他,帮他整理衣物,调整睡姿,对他说一两句话也行,宝宝可能左右摆动一下头、翻个身、哼一声,然后继续睡。唤到八九分睡意,醒来的时间几十秒到几分钟,如果宝宝饿的话,提前喂迷糊奶同样可行。

连续进行两天,到第三天可以按兵不动,观察醒来的时间点,是否已正式推后。

梦中喂食

维持夜间睡眠状态还有梦中喂食这个方法,指当婴儿处于睡眠状态时,抱起进行哺喂,整个进食过程中,婴儿并未彻底醒来,吃完也会继续睡,就像梦里吃了一餐似的。

如果一次夜奶不可避免,就干脆选在能控制的时间,妈妈在自己就寝前(10—11点)喂一顿,减少了夜间睡眠被打断的次数,减轻养育压力。有些5个月大的宝宝,夜间11点钟,梦中进食后直接睡到第二天早上。

但是梦中喂食有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睡眠,破坏睡眠的完整性,需要酌情采用。

刚入睡后按摩身体

睡后按摩的想法,来自于陈宇清老师的分享:“孩子睡觉很轻,伴随着身体抽动,且容易从睡眠中哭醒,对这种情况,我在孩子入睡后轻轻抚摩孩子身体7~8分钟,需坚持两三天,使用后一般睡得沉稳,即便旁边有人大声哭闹也不会醒。 ”

可参考抚触的手法:用手掌从上至下,用力稍大一些,按摩背部;用指腹在耳朵上方的头皮揉搓;用虎口从大腿根部往膝盖方向揉、提捏;搓脚心、用拇指在手心画圈。隔着衣服或者涂抹润肤霜直接接触皮肤均可。

当然方法不是每次都奏效,具体的部分,要看宝宝的喜好、心情,家长要有耐心多尝试。按摩时,如果宝宝情绪不稳定,力道可以大一些,配合一些“嗯嗯”之类的按摩音,或者碎碎念,以免宝宝受惊。如果宝宝不喜欢,或是似乎打扰到他的睡眠,就不要勉强进行。

睡在哪 — 寻找恰当地点

目前主流意见推荐母婴同房不同床

既避免同床可能引起的安全隐患,也方便在夜间照顾宝宝,满足其情感需求。

经历分享,宝宝 5 个月时,开始慢慢把他从大床挪到小床:

  1. 先从大床的里面挪到了离小床近的外面
  2. 后挪进了一边护栏是拆下的小床里
  3. 最后一步安上小床的护栏

每一步让宝宝适应 1 周的时间,总共约 1 个月。

小土五步睡眠引导

婴儿睡眠问题成因复杂,不可一概而论,也不一定能够顺利自愈。之前的基础知识章节,主要是防患于未然,本章重点谈,当问题已经比较严重时,如何入手改善。作用:降低哄睡负担、增加睡眠时间和提高睡眠质量,令母婴都有更好的状态。

☆ 观察 — 不贸然行动

观察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睡眠环境、入睡时机、睡前互动、入睡方式、睡眠状态、睡眠时长。这些问题很多,并非事无巨细都要写下,参考网上的表格,或下载记录作息的手机软件亦可。

根据个性调整养育、互动的模式很重要。遇到问题要先明确问题,排除优先级,先解决严重的、难度低的问题:

  • 入睡困难【低难度】
    • 表现:闹觉
    • 对策:及时哄睡、避免过度刺激、安抚技、规律作息、允许情绪宣泄、增加运动量
  • 小睡短【难度高】
    • 表现:不超过 45 分钟
    • 对策:接觉、陪睡、增强入睡能力、调整作息、等待成长
  • 白天睡不稳【难度低】
    • 表现:放下就醒
    • 对策:放的技巧、放下后继续安抚、抱至深睡眠放、襁褓、舒适的睡眠环境、缓解胀气等生理不适
  • 睡着后不久大哭【难度低】
    • 表现:突然出现激烈哭叫
    • 对策:避免过度刺激、及时入睡、注意 VD 补充、排查身体原因、及时安抚
  • 夜间频繁醒【难度高】
    • 表现:间隔短,激烈哭闹
    • 对策:注意区分夜醒原因、培养入睡能力减少干扰
  • 夜间准点醒来【难度中】
    • 表现:1 点、3 点、5 点
    • 对策:改变习惯性夜醒
  • 早上醒太早【难度高】
    • 表现:5 点钟翻来覆去随后醒来
    • 对策:提前安抚、唤醒去睡、醒后观察几分钟、避免早晨室内光线过亮、提早入睡时间
  • 抱睡【难度中】
    • 表现:必须持续抱睡
    • 对策:学习放下的技巧,逐渐改变入睡方式
  • 奶睡【难度中】
    • 表现:一定要含奶入睡
    • 对策:学习安抚技巧,不依赖奶睡

排查 — 找出影响睡眠的因素

睡眠问题成因复杂,可以从环境、身体、心理、作息等因素入手排查。有时候甚至找不到原因,别太焦虑和内疚,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都会过去。下面是可能原因的简洁分类介绍

环境因素

  • 刺激的噪声:户外的喇叭和汽笛声、父亲的呼噜声
  • 光线太亮
    • 晚上睡太晚,早上起太晚。受人造光源照射过久,而白天自然光源照射不足
    • 夏季早晨室内过亮
    • 白天时光线过于明亮,环境刺激较多
  • 床品不舒服:避免丝类易过敏的材质,选择纯棉
  • 穿太多、太少:后脖子温热即可,睡觉别穿太多
  • 衣物不舒服
    • 衣服大小是否合适,标签是否刺激皮肤
    • 手指是否有头发等缠绕
    • 纸尿裤不够干爽透气
  • 换地方:原来睡眠好,换地方后睡眠变差
  • 睡眠环境不一致:是否入睡和睡眠过程不在同一地点

身体因素

这部分后面会有更详细的解读

  • 先天不足:出生时是否经历过一些特殊的事情?如早产儿、偏轻儿
  • 太饿、太饱
    • 奶量充足吗?有没有厌奶的情况?白天摄入量不足,肚子饿,夜间就容易频繁醒
    • 刚喂辅食吗?有没有不小心喂多了?吃太饱也有可能导致睡眠不安
  • 特殊情况
    • 是不是快到了长牙的时候?牙龈红肿吗?
    • 有没有打疫苗?
  • 疾病:胃食管返流、中耳炎、尿路感染、发热、过敏、湿疹、疖子、腹痛、胀气、腹泻等
  • 营养缺乏:是否缺钙、缺铁、缺锌
  • 成长阶段:最近在学习新本领吗?是否在经历猛长期、大运动发展、大脑发育跳跃期

心理因素

主要有:妈妈上班、换护理人、分离焦虑、恐惧睡眠等

作息因素

作息是睡眠引导的基础,需要结合观察记录进行排查,是引导步骤中的重点

  • 不困
    • 是否过于依赖时间表安排睡眠?
    • 是否最近孩子遇到了很兴奋的事情?
    • 适当推迟入睡时间是否有帮助?
  • 运动量不够
    • 有充足的户外运动时间吗?
    • 孩子自主活动是否受到限制?
    • 运动的机会多吗?
  • 睡前过度刺激
    • 是否睡前准备时间不够?情绪仍未平复?
  • 过度疲劳
    • 上一觉结束后是否醒了太久
  • 缺觉
    • 是否一致都是睡得偏少?缺觉的孩子更有可能过度兴奋,易激怒,考虑先补觉
  • 作息不规律
    • 白天的安排是否太随意?

入睡习惯

6 个月后大部分情况会变成抱睡、奶睡。

☆ 作息 — 改变混乱养育

婴儿生活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吃、玩、睡。有比较固定的事件次序、相对稳定的生物钟,能给婴儿安全感,三件事齐头并进地改善,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睡眠问题。

  • 吃 - 研究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相关的知识,保证孩子进食量、进食质量
    • 营造愉快温馨的进食环境,避免强迫进食
  • 玩 - 研究亲子互动、养育方式等相关的内容,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 玩得好,才能睡得香
    • 出门接触大自然,感受阳光
    • 接近睡眠时间,帮助宝宝安静待着,比如看风景、人群、床铃等
    • 独立玩能帮助宝宝培养情绪适应能力,是情感成熟的重要标志
    • 刚睡足醒来,让宝宝自己尝试玩几分钟
  • 睡 - 睡眠信号、睡眠时机、入睡方式、维持睡眠状态、处理特殊问题。
    • 避免吃和睡眠紧密相连的睡眠联想
    • 吃玩睡 或 吃玩睡玩吃

作息与按需喂养的兼容

“按需喂养”的基础是读懂宝宝的需求。

  • 0~3 个月:需求相对单纯,进食频繁,母乳喂养不必拘泥 3 小时还是 2.5 小时
  • 3 个月以后:规律作息帮助判断宝宝当前最可能的需求

作息建立的步骤

读懂宝宝需求最重要,时间表与实际需求要灵活处理,切不可死板。顺其自然不是放手不管,引导也不是强迫。步骤如下:

  1. 明确对应月龄大致的喂养间隔:减少频繁哺喂
  2. 在观察基础上了解宝宝过滤:明确大致的晚间入睡和起床时间、睡醒间隔
  3. 引入作息的时间点:一般为 6 周至 3 个月
  4. 选择合适的作息:根据发育、家庭实际情况来选择
  5. 用耐心维护已建立的作息:减少会影响进食和睡眠的不必要活动,尽量避免睡眠时段
  6. 瓶喂和亲喂:这两种方式的作息会有所不同
  7. 别为了规律草木皆兵:灵活调整,切勿死板

操作细节

  • 建立作息可以先不改变原入睡方式,重点放在吃玩睡的改善和走通流程上
  • 夏天比冬天起床要早,要考虑到季节和天气的影响
  • 晚上七八点入睡并不会太早,早睡可能会改善夜惊和早醒
  • 上下午小睡短容易出现傍晚觉很长的情况,要增加上下午的睡眠,并将傍晚觉控制在 30~45 分钟,不要晚于 5 点(6 个月之后不要晚于 3-4 点),否则容易影响晚上的入睡时间
  • 早上如果五六点提前起床,可以采用回笼觉或将早觉提前 1 小时左右
  • 如果晚上入睡太晚,早上要睡到八九点,需要从早上按时起床入手,7 点叫醒是设定一天作息的起爱的那,避免全天作息混乱。
  • 小睡尽量遵循作息,允许有半小时左右的波动
  • 缺觉的宝宝先补觉,再考虑在合适的时间睡觉

改变 — 执行新入睡方式

方法的选择

现有的方式大致分为:小土陪伴法、潘特莉温和去除法、抱起放下法、怀中哭泣法、渐进法、法伯法、哭声免疫法等。

选择方法,首先需要对方法本身进行了解,其次是要结合自家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父母的精力能力,宝宝的成长阶段、性格,其他家人的观点,来进行选择。

一旦选定方法,请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有耐心,坚定信心,别让自己的摇摆、疑虑带给宝宝焦虑。

调整自己的心态

宝宝睡眠不好,在缺觉疲劳、挫败感几重压力下,家长有可能情绪失控,甚至崩溃

  • 情绪失控时:给自己几秒钟停顿下来,深呼吸,控制住自己的手和口。跟宝宝打声招呼:“我情绪不好,要到客厅冷静一下,马上就回来。”去阳台吹吹风,看看窗外,甚至扩扩胸、踢踢腿、握拳捶捶墙面,做一些无伤大雅又让自己得以纾解的事情。
  • 等平静一些时:尽快回到他身边,向他解释。问题并不可怕,只要妥善解决,很快就会雨过天晴。

提前和家人沟通

长辈不支持怎么办?

  • 这是多数人都会有的烦恼,毕竟,父母才是养育的第一责任人,长辈帮忙是情分不是义务。
  • 妈妈加强自身的学习:自己了解充分,确实技高一筹,说话才能有底气,也才能说服家人,掌握话语权。
  • 多让老公参与育儿:体会妈妈的不易,以及宝宝的睡眠状态,先获得老公的支持进而获取家人的支持。

执行改变

执行过程中可以有微调,但大方向上至少坚持 1~2 个星期,不要被一两天的挫折、反复所击倒。若坚持一个星期仍毫无进展,则参考第五步,暂停执行,并反思,找原因。

下面的备忘清单,列出了一些小细节,供逐条确认。

A 改变入睡方式前

  • 知识储备:了解安抚基础法则自主入睡概念以及作息等。
  • 身体准备:设法让宝宝和自己都多睡一些。最好选陪伴时间充裕的双休日开始。
  • 思想准备:每次哄睡,提前想一下注意点,以免遇到特殊情况乱了阵脚。

B 改变入睡方式期间

  • 一致性:每次尽量由一个人完成全程,不换人,方式尽量一致,帮助孩子学习和建立新的睡眠联想。
  • 记录:把宝宝点滴的改善记录下来,感谢宝宝的努力,和家人、同龄妈妈分享感受,鼓励自己。
  • 非睡眠时段:比平时更多的抚慰、拥抱、陪伴,给宝宝按摩,带宝宝出门,做一些诸如游泳、爬等运动。做好沟通,告诉宝宝,你的计划和正在发生的改变。

C 积极的心理暗示

  • 养成习惯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同样地,改掉习惯也不会是一夕之间就能发生的奇迹。虽然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很多人都由此改善了睡眠,所以同样地,如果你充分准备后开始,就要有信心,别轻易半途而废。
  • 决心:我认同,睡眠是一种需要学习而获得的能力,我希望通过减少干预,放手让孩子学习和成长,并尝试从积极角度看待过程中伴随的挫折和眼泪。
  • 耐心:我知道,睡眠能力受发育状况、个体差异所限,没有一种方法能百分之百解决问题,愿将期望值放在合适的位置,不揠苗助长,敏感地体察,在孩子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支持。
  • 信心:我明白,由于生理不成熟等原因,在引导过程中可能有不顺利、反复的情况,会努力以平常心对待,把握好大方向,不轻易灰心丧气。

反思巩固

暂时有了改善,妈妈可以松口气歇一会,不过并非从此一劳永逸,仍然要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反复、新的状况,不过已经有过改善,就要看到希望。

严重的反复,甚至需要返回第一步重新开始,这让刚尝到甜头的妈妈们尤为难以接受。但过去再好也只是过去,成长不可逆,往前看,收拾心情从头来过。

常见原因:

  1. 家人不支持。一定要有人做总决策,不争论,无条件服从。
  2. 时机不合适。快要上班了,要提早做过渡准备
  3. 人人都有过的焦虑。放轻松!
  4. 孩子反应太激烈。可能是因为操作方式、年龄不合适,没有找到正确问题等导致
  5. 准备不充分。不够坚持、不够了解、朝令夕改、不断退让,这些都不行。
  6. 没注意到孩子的成长。仔细观察,不要想着为什么今天老方法不管用了,因为孩子成长非常快

睡眠摸索感悟

可以用来参考,主要是心态

  • 不再对晚上间隔多久醒做太多期待,对倒退安然接受,根据他的状态决定如何安抚。给他自由和时间,换来他的信任和舒适
  • 3 个月以前,尝试逐步拉长喂奶间隔并固定在 3 小时左右;之后逐渐过渡到 4 小时
  • 固定早上第一顿奶的时间;尽量固定早上起床时间
  • 固定大致的喂奶时间、小睡时间
  • 尝试放在推车上试试安抚效果

☆ 自主入睡

  • 核心过程:睡眠仪式 -> 迷糊 -> 放床上 -> 宝宝自己尝试+家长少量安抚 -> 睡着
  • 实现关键:“迷糊时就躺在床上” 和 “减少干预”。对于 0~3 个月的宝宝可以睡熟后再放到床上;较大月龄可多尝试清醒时就躺在床上
  • 时间区间:约 2~4 周初步完成整个过程

陪伴法操作姿势

  1. 对面位:妈妈和宝宝面对面,妈妈的手可以放在宝宝后背、头部、肩部。适用于喜欢拍宝宝的妈妈
  2. 靠背位:宝宝后背贴着妈妈前胸,便于妈妈握住宝宝的手、环抱住宝宝身体。适用于常发生惊跳反射的宝宝
  3. 躺搂位:和“靠背位”类似,区别是宝宝仰面,常用于夜间安抚。这种位置比较方便按摩宝宝的头部、脸部
  4. 俯拍位:不少宝宝学会翻身后,喜欢趴着,这种位置妈妈手臂放在宝宝后背,方便拍动
  5. 独立位:宝宝自如翻动后,对身体接触往往较为抗拒,此姿势可以给宝宝更多自由空间,妈妈宝宝位置相对独立

☆ 0~3 个月实际操作

可借鉴细节和技巧来降低入睡时间和难度。可以让宝宝尝试自主入睡,但无须强求。此时睡眠尚未成熟,别给自己和宝宝太大压力。入睡方法不用太纠结,能睡就是好方法

白天小睡

  1. 发现宝宝困了
  2. 睡前准备:帮宝宝达到身体舒适,心情愉快,临近迷糊状态
    1. 可能方法:换尿不湿、打开催眠曲/白噪音、用襁褓包好手臂、有节奏走动晃动、推车、安抚奶嘴(前面都不行的话)
    2. 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向宝宝介绍
    3. 催眠曲需要坚持寻找,或选择白噪音混音
    4. 宝宝胀气哭闹则在裹襁褓前飞机抱
  3. 把宝宝放到床上
    1. 宝宝身体变软,眼神迷离但未睡着,放到睡觉位置,先放屁股
    2. 在做每件事之前,都像宝宝介绍
  4. 放下后,继续帮助宝宝放松,维持迷糊的临睡状态
    1. 如果睡着了:稍稍按住身体,确保睡稳后松开双手
    2. 如果清醒开始闹:将宝宝侧身,一只手扶住肩部或臀部,另一只手有节奏轻拍背部。仰面哭闹可以按住肩头,左右轻摇身体。哭闹超过 10 分钟,重新尝试迷糊放床,如果再失败,就直接抱哄睡,下次再尝试。
    3. 安抚音要略高于哭声,如 xi xu shi en
  5. 睡着后,观察巩固 5~10 分钟

夜晚入睡

睡眠仪式、睡前安抚都需要更长的准备时间

  • 睡前密集哺喂
  • 睡前亲密互动:眉心、头部、手、脚、腹部
  • 宝宝入睡后:继续轻轻按摩身体,能够减少睡后短时间醒来的情况

夜间醒来

  • 睡眠中有轻微声响:先观察,如果没有继续动作,就不管
  • 哭声很大自己无法平静:尽快响应,确定吃奶就抱起喂,吸吮频率降低就停止,拍嗝后就放床,不要久抱,尽量保持夜间睡眠的完整
  • 清晨四五点排便:睡前多按摩,白天多趴,排便后及时清理,可能还会睡回笼觉

☆ 4~9 个月实际操作

培养入睡能力:白天看宝宝安静下来就立刻放床上,哭起来轻拍几下安慰;情绪性大哭的时候抱起安慰,缓和了再放床上;全程陪着,安静。

白天小睡

  1. 发现宝宝困了:结合睡眠信号、睡醒间隔
  2. 睡前准备:帮宝宝达到身体舒适,心情愉快,临近迷糊状态
    1. 可能方法:换尿不湿、打开催眠曲/白噪音、用襁褓包好手臂、有节奏走动晃动、推车
    2. 不急于哄睡,只是尽量让气氛放松
    3. 安抚 10 分钟后可尝试将宝宝放到床上
    4. 如果出现抱着也打挺、哭闹的情况,就早点放下
  3. 把宝宝放到床上
    1. 不要等完全睡熟才放
  4. 放下后,继续帮助宝宝放松,维持迷糊的临睡状态
    1. 如果睡着了:稍稍按住身体,确保睡稳后松开双手
    2. 如果清醒开始闹:将宝宝侧身,一只手扶住肩部或臀部,另一只手有节奏轻拍背部。仰面哭闹可以按住肩头,左右轻摇身体。哭闹超过 15 分钟,重新尝试迷糊放床,如果再失败,就直接抱哄睡,下次再尝试。
    3. 安抚音要略高于哭声,如 xi xu shi en
  5. 睡着后,观察巩固 5~10 分钟,如果一下就醒,就重新哄睡

夜晚入睡

  • 入睡时间 7 点最好,不要晚于 8 点
  • 夜间醒来
    • 睡眠中有轻微声响:不管,继续睡
    • 只是带哭腔的翻滚:避免身体接触,先观察几分钟,再参考下文选择方法
    • 翻不过去、坐或站后躺不下去大哭:帮助宝宝复位,白天多练习,帮助宝宝学会如何自己复位
  • 日常夜间:哄睡难度比白天小,主要是降低干扰

☆ 10 个月之后实际操作

TODO

技巧汇总

  1. 尝试时机:心情好的时候,充分安抚
  2. 宝宝心情好+运动足+少干预:白天多安排 1~2 小时运动时间
  3. 尝试沟通:跟宝宝说话,尝试理解宝宝意图
  4. 分散注意力:情绪爆炸的时候通过玩具、声音、动作等吸引注意力,就不大哭了
  5. 场景再现:宝宝翻身吓到,白天多练练,让他习惯
  6. 递进式安抚
  7. 轮换式安抚

其他相关方法

  • 潘特里温和去除法
  • 嘘拍及抱起放下法
  • 怀中哭泣法
  • 韦氏渐进法
  • 法伯法

注:这些方法基本只是一个指导思想,很多时候需要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有些长达一个多月的调整有效,可能并不是方法本身,而是宝宝慢慢在长大。

☆ 难点突破

抱睡

  • 抱睡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婴儿学习入睡的机会,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将使宝宝对睡眠条件的要求变得苛刻。
  • 4 个月以上的宝宝,多尝试醒着直接在床上入睡,有利于睡长。超过 3 个月的宝宝,入睡直接进入深睡眠,抱睡相对容易改变。
  • 完成睡眠的主题是宝宝自己,需要激发他的本能,多给机会练习,不要依赖于抱睡。从增强睡眠能力着手,适应在迷糊状态下自己入睡,才能“习惯成自然”,降低入睡难度,增加睡眠量。
  • 如果可以放下但是容易醒,那么属于小睡短,需要对症下药

奶睡

  • 减少奶睡联想:已经吃着睡着了要及时取出乳头
  • 减少夜间过度干预:不要不假思索喂奶
  • 多种安抚方式并存:用拍拍、抱、推车等方式替换奶睡(奶睡是最难的,可以用抱睡替换,再解决抱睡问题)

小窍门

  • 狼来了:吃到迷糊时跟宝宝说要拿走乳头,如果宝宝抗议,则停下;如果大哭,则继续喂;如果没有反应,就拿走,开始睡
  • 小叫醒:喝奶睡着后轻微叫醒宝宝,让宝宝确认周围环境,再重新入睡

入睡难

白天入睡是比较难,需要找到合适的安抚技巧,规律作息,尝试改变入睡方式。

可以尝试慢慢培养自主入睡,不过这一点实际操作难度比较大,也很难有明确的方法

小睡短

夜醒频繁

分阶段睡眠介绍

这部分主要是综合说明,具体的参考自主入睡及难点突破,尤其要注意每个宝宝不一样,切勿刻舟求剑

最初 3 个月的睡眠

  • 视觉:黑白,20~30 厘米,看人脸
  • 听觉:白噪声
  • 嗅觉:非常敏感
  • 情绪:易变
  • 大运动发展:从头到脚,从躯干到四肢。6 周左右可以短暂抬头;3 个月可以把头竖起来
  • 互动:言语简洁,抑扬顿挫,语速慢,大幅度肢体动作
  • 大脑发育跳跃期:满月后、临近满两个月、满三个月
  • 猛长期:2 周、3 周、6 周、3 个月
  • 睡眠循环:REM 睡眠 -> 浅睡 -> 深睡
  • 每日推荐睡眠时间 14~17 小时
  • 白天室内不要泰安,不要连续睡超过 2~3 小时,帮助宝宝建立昼夜分别
  • 不必强求试图完全避免抱睡、奶睡,早期小宝宝不会被宠坏。

4~6 个月的睡眠

  • 全天睡眠量 13~15 小时,白天小睡 3.5~5 小时,夜间睡眠 10~12 小时,连续睡眠长度 5~8 小时
  • 小睡会直接进入深睡眠,睡后能够放床
  • 可能会出现睡眠倒退、夜里起来玩 1~2 小时
  • 如果因为翻身而醒,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时间来解决,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和适应变化
  • 可能需要引入奶瓶

一一目前(4 个多月)的睡眠不是很理想,一觉很难睡超过 3 个小时(远不及上面提及的 5~8 小时),饮食作息比较混乱,也表现出了一些厌奶的情绪(比如喝奶换边时大哭)。白天基本需要抱睡,晚上需要抱睡+奶睡,还会因为翻身/拉屎醒来,弄的大家都很疲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很多宝宝也同样会遇到,不是宝宝的问题,更不是妈妈的问题,可能只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和作息需要做一定的调整。

结合书本总结的可以尝试的方法(排名不分先后,可以逐个尝试),这些方法的目标是帮助一一养成睡前习惯,能够自行入睡和接觉(可能看起来不太可能,但不试试怎么知道呢)。重点在于区分困和饿的需求,减少对奶睡的依赖,在睡眠困难时帮助接觉,减少夜间干预。

  1. 白天多安排一点活动,多玩多爬,每次醒来都要爬和翻滚,运动量大,有利于睡眠
    1. 躲猫猫:用手捂住脸再拿开,或者进出房门
    2. 多趴着玩,可能会清醒 1-2 小时
  2. 厌奶的处理
    1. 注意宝宝已经吃饱的信号,避免将吃奶和被强迫等不好的感受联系在一起
    2. 奶睡联想,不困就不愿意吃,白天和夜间的奶量倒置。需要逐渐将吃奶和睡觉的联想分开。迷糊奶可能会加剧这个现象,最好不主动吃就不喂。
    3. 两边轮换喂,不然容易出现一边拒吃的情况
    4. 喂奶的时候尽量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刺激,不看手机
    5. 可能需要提前添加辅食,咨询儿科医生
  3. 早醒(六点没到就起床)与晚上入睡晚的对策
    1. 如果夜里 1~2 小时就有夜奶,往往伴随早醒问题,尝试减少频繁夜奶
    2. 入睡晚可能导致入睡困难、夜醒频繁。傍晚小觉不要长于 45 分钟,避免晚于 5 点才开始(这里有时候六点多才睡,太接近晚上入睡了,作息要调整)
  4. 规律作息对策(这里很关键!尤其是提前放床的操作)
    1. 固定喂奶时间,拉长到 3.5 小时左右
    2. 培养入睡能力,白天宝宝安静下来就立刻放床上。大哭就抱起安抚,然后再放床上(注意,不用等睡熟,平静下来就可以放,逐渐培养自主入睡)
    3. 夜间醒来,确定是饿了才喂,如果清醒了,只要不是大哭,就不干预,培养自主入睡
    4. 建立睡眠程序,放一首固定的歌曲,做一套固定的安抚操(比如拍拍背拍拍屁股),然后跟宝宝说要睡觉了,平静下来后放床上
    5. 目前一一还不能从趴睡翻回仰睡,所以夜间不能趴睡,但白天可以尝试,可能可以睡得安稳
  5. 引入奶瓶对策(为之后上班做准备)
    1. 一开始未必要吃,可以作为玩具引入
    2. 为了和亲喂区别开,奶瓶让宝宝熟悉的其他人喂
    3. 将奶嘴温热,可以涂一些母乳增加熟悉感
    4. 如果一开始不接受可以先用勺子、鸭嘴杯、吸管杯等尝试

常见问题

  1. 妈妈抱宝宝就不睡,一直笑或者要奶喝。外婆抱 15 分钟就可以睡着,为什么
    1. 妈妈抱宝宝,特别是只有奶睡一个睡眠联想时,很容易发生只要妈妈抱就要喝奶,宝宝根本平静不了

常见技巧

抱孩子

场景一:把平躺的宝宝竖抱起来活动

先俯身,一手四指并拢从颈部穿过,张开手掌先托住头部,另一手从另一边托住屁股,托头的手先向上抬,然后起身。

婴儿重量集中在头部,3 个月内颈部肌肉力量还不够强,到 4 个月后头部才比较稳。所以竖抱时,要给头部颈部足够的支撑,换手换姿势也要先护住头部。

场景二:竖抱哄睡

侧着头使呼吸通畅,这样宝宝能够听到父母的心跳,感受到体温。用不托屁股的手,轻拍宝宝后背,用手臂遮挡住他的视线,口中轻轻给宝宝唱歌,发出一些有规律节奏的“恩恩”、“哦哦”、“嘘嘘”之类的声音。

场景三:躺着到横抱

先如左图,手托头,另一只手穿过屁股支持背部,屁股一般在手肘附近,起身。

然后如右图:俯身一只手先穿过颈部,延伸到背部,在这个过程中使宝宝微微侧身,头枕在妈妈手臂上,这只手臂既支撑头部也支撑整个背部,另一只手托臀部。起身后,在背部的手延伸到臀部,这时另一只手,可以助力或腾出。

如果是横抱哄睡,抱稳后以手腕为轴,轻轻拍动背部,摇晃。

场景四:宝宝胀气哭闹

上图是飞机抱,把宝宝的头和肚子都搁在手臂上,另一只手轻拍宝宝背部。飞机抱是难度较高但很有安抚力的抱法,对缓解胀气、哭闹很有帮助。

抱宝宝时,宝宝如果出现哭闹,可以尝试切换到另一种姿势,分散他的注意力,也缓解了某种特定姿势导致的不舒适

安抚孩子

要学会阅读孩子的情绪线索并作出疼爱反应,而不是等大发脾气才采取抚慰,会强化孩子的痛苦。

裹襁褓 — 身体受控睡眠才能受控

裹襁褓通过模拟子宫环境让宝宝觉得安心、舒适。相似原理的方法有:按住手、搂紧、抱着、侧躺、背巾哄睡。

使用时间:0~3 个月,和惊跳反射消失的时间大致同步。

  • 裹襁褓的方法参考视频,或者使用投降式睡袋等。注意:
    • 稍微紧一些,不然容易松开或遮住脸
    • 腿要相对放松,建议使用襁褓式睡袋
    • 仅在睡眠时段使用
    • 坐姿或战力操作,减少腰肌劳损
  • 去除襁褓要提前做好准备,逐渐减少使用频率,先尝试放出一只手直至放出两只手完成过渡
  • 过渡期间可能会出现睡眠倒退,可以适当搂压宝宝,缓解影响

催眠曲白噪声 — 听觉的魔力

声音能使宝宝放松。逐渐寻找宝宝喜欢的歌曲,多尝试,每个宝宝的偏好都不一样。

一把先放节奏快声音大的音乐,吸引宝宝注意力,等情绪稳定了,再切换为更舒缓的曲子。宝宝不再喜欢时,果断换歌,不要死板。

白噪声在 0~3 月比较有效,和在子宫内的环境音接近。但不要长期开着白噪声,入睡时、接觉时短时间放一下(不能超过 60 分贝)

宝宝大哭时,一旦注意力被吸引,常能止哭,减少再次入睡的时间。可以用轻松的语气对宝宝说话,这个要自己摸索。

抚触按摩 — 触觉学问多

上图是一个参考,网上也有很多教程。小月龄宝宝肠胀气、腹部不适,可以尝试 I Love U 按摩,如下图所示:

摩擦也有安抚作用,如:给宝宝挠痒,睡前挠头皮,用手掌顺额头往眼部附魔,按摩眉心,按摩耳郭。具体尝试并记录。

多拥抱与肌肤接触,比如睡前来个脸贴脸,握住小手放在胸口、紧紧搂住、深深拥抱之类。

轻拍轻摇晃 — 开启充沛舒适感

轻轻黄豆能让婴儿觉得舒适,如:摇篮、秋千、汽车、推车或抱着婴儿反复屈膝再站起,做类似升降机运动(小月龄更有效)。但一定要避免大力摇晃。

摇晃戒除的过程:快走着摇 -> 慢速走摇 -> 站着持续摇 -> 站着偶尔摇 -> 静止抱 -> 坐着抱 -> 躺着半抱 -> 躺着

下图是一些常见的摇晃模式,努力寻找宝宝喜欢的模式:

轻拍也是常见的安抚手段,拍背部、手臂、臀部、大腿等,一般上半身优于下半身,哭闹时也可以用于转移注意力,边拍边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注意,拍是为了安抚情绪,一直拍可能会传递烦躁感,可替换为用手掌按摩后背,或者搭在后背即可。

虽然趴睡、侧睡比仰着睡更容易睡得深,但仰睡婴儿猝死症发生率更低,等宝宝能够自如翻身再考虑其他睡姿。

自我安抚

  • 第一步 - 学会吮吸,通过吮吸产生愉悦感,达到小月龄睡前安抚的作用。
  • 引入安抚物,减少分离焦虑,比如玩偶、安抚巾等
  • 用气味构建熟悉环境,比如爸爸哄睡,放一块带有妈妈气味的小手帕
  • 避免过度干预。比如夜间宝宝醒来,家长先装睡,耐心观察几分钟,而不是直接响应
  • 醒后不要立即逗玩,可能宝宝会继续睡眠,也避免他潜意识期待醒来的活动,提前醒来。同理,睡前活动不要太兴奋

吸引注意力 — 跳出持续哭闹怪圈

宝宝陷入为了哭而哭的混乱,此时需要先吸引他的注意力。比如:诶这里有个小虫子;啊外面是不是有小狗之类的。但是要善用而不是滥用,要让孩子有时间去体会和试着处理情绪。

  • 用视觉吸引注意力。如果过于兴奋,还需要遮挡宝宝的视线
  • 打哈欠也会传染,可以大人陪躺,宝宝也会模仿

放松心情 — 焦虑是随眠的大敌

避免思虑过度!

对于具备理解能力的大孩子(比如一岁以上),可以:

  1. 想想孩子在惦记什么,要耐心去寻找,比如可能孩子担心睡着之后错过精彩的事情,就要引导说大家都睡着啦,不会错过。
  2. 引导孩子进行一些回忆,弄明白情绪的来由,弱化白天的负面事件。多沟通
  3. 通过游戏、讲故事等方式,借助于想象力的强大魔力,镇定心神

睡不着不硬睡,也不要一上来就着急哄睡,目的性太强。也不要一边玩手机一边哄,睡着之后至少陪伴十分钟,不玩手机!

充分的沟通才能减少误解,对 9 个月以上的宝宝要沟通和明晰规则,不朝令夕改。如果搞不清宝宝的需求,可以猜测并询问。睡梦中一旦被惊扰,会难以平复,挪地方换尿布之类的事情,知会宝宝一声,就不容易受到惊吓。

宣泄情绪 — 大禹治水不堵反疏

  • 睡前哭能够帮助释放因困倦而积攒的能量,更快入睡
  • 情绪上的认同能够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 运动可以帮助释放能力

简单总结

  • 裹襁褓、趴一会、按住手,放催眠曲、白噪声
  • 手掌顺额头往下按摩眉心、挠头,按摩耳朵、肚子、背部,遮住眼睛、侧身
  • 利用神器:推车、背巾、秋千、海马、襁褓、摇篮、奶嘴、安抚巾
  • 抱着摇晃,做蹲起,侧伸手
  • 分散注意力,放松心情,允许能量释放。

接觉

婴儿睡眠周期比成人短,如果一个周期(30~45分钟)结束后,无法顺利进入下一个周期,则会醒来。而接觉是指:靠家长帮助或自己进入下一个周期,类似于重新哄睡,甚至比先前入睡更难。

早觉睡醒精神好,可以不接;傍晚觉本身就短,不必接;午觉最有潜力能睡长,最值得争取!

如何成功接觉?

奶睡、抱睡、推车睡其实都算是接觉的方式,如果不靠这几种方式,该如何接觉呢。接觉和入睡方式一般是一致的,但可能会比入睡更难,需要的安抚更多,通常有这几个方向:

  1. 醒来再行动: 趁刚醒还迷糊时,拍拍甚至抱起,这也是最常见的做法。
  2. 提前行动: 如果常常半小时秒醒,可尝试在25分钟,尚没有醒的迹象时,就拍拍或者压住宝宝的手和肩部,甚至抱起来哄,把醒的迹象扑灭在摇篮中。一般可以在午觉时尝试,保证一天至少有一个长觉。
  3. 静观其变,不行动: 醒来哼唧,给宝宝几分钟自己尝试的机会,看是否自己就能睡过去了。

再次入睡后不一定完全睡着,要巩固几分钟,不然此时再醒就比较难哄了。

接觉的注意点有哪些?

  • 刚开始接觉,以能习惯睡长为目标,作息稳定后,应逐步减少干预,避免过多介入变成帮倒忙。
  • 帮未满3个月的宝宝接觉时,可以睡着后放下,继续模拟抱着的感觉,用从屁股处挪出的手对身体进行轻拍类安抚,脖子下的手可以过3~5分钟再抽出。
  • 宝宝6个月以后,直接在床上入睡,有助于自己接觉。不然中途迷迷糊糊醒来,发现原本的温柔怀抱消失,会很容易警醒。

一般接觉需要花多长时间?

如果只睡了 30 分钟就哭醒,那么需要 10~15 分钟接觉。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好,直接是笑着醒来的,可以只尝试 3~5 分钟。刚开始接觉,会耗费较久时间,要有耐心,这是正常滴。

会不会一直要给宝宝接觉?

0~6 个月可能因生理原因会睡得短,醒来状态不好可以尝试接觉。如果实在接不上,也不要勉强,可以增加全天小睡量或提前下一觉的时间。6 个月之后宝宝睡眠周期变长,难度就会降低

接觉失败了怎么办?

接觉时间过长,可以放弃当次小睡。出去玩一下,半小时后再次尝试,将下一觉时间提前。有时,为了不影响全天的作息,困也可以扛一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常见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明明很困,但是就是不肯睡?

在困的时候,体内的化学物质对抗疲劳,会使宝宝变得兴奋、易怒。这种生理机制起源于原始人为了避免睡着时陷入危险。对现代婴儿来说,醒太久,太疲劳就容易引发睡前哭闹

正确做法:在还没有困过头的时候,及时安抚,安排就寝

【问题二】为什么白天呼呼睡叫不醒,晚上却要很晚才睡?

第一,婴儿的昼夜节律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建立起来,毕竟在妈妈肚子里都在呼呼大睡。

第二,如果宝宝百天连睡三四个小时不醒或者早上起太晚,就容易发生昼夜颠倒。表现:晚上入睡困难,睡后 1~2 小时就醒,半夜起来玩等

白天增加活动量,接受日光照射,如果连续睡 2~3 个小时进行叫醒;晚上早些休息,屋里保持幽暗。另外小睡环境过亮会刺激较敏感的银耳,影响白天的睡眠。仅在小睡期间保持室内较暗一点一般不会造成昼夜颠倒。

【问题三】怎么明明睡得挺沉,一放下去就醒呢?

3 个月内的婴儿,入睡后先进入 20 分钟左右的浅睡眠,此时容易醒。3 个月之后入睡会进入深睡眠,放不下的现象会有好转。

另外放下时别偷偷摸摸,可以说“妈妈要把宝贝放到床上睡啦”,让婴儿有所准备,就不容易惊醒。

此外,婴儿在浅睡眠期间,睁眼睛、动两下,甚至哭两声都是正常现象,可以等一下看看情况,不然如果按照醒了处理,反而对睡眠造成干扰。

【问题四】人一走就醒,他是自带了雷达吗?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跟宝宝打声招呼,比如解释说:“宝宝安心睡觉,妈妈起身而已,没有走远。”

如果是因为翻身床发出轻微声音就醒了,可以在孩子清醒的时候演示给孩子看,通过情景再现,复现声音来源,帮助宝宝不把这类声音和恐惧关联起来,下次就不那么害怕。

【问题五】好不容易哄睡着,怎么才半小时就又醒了?

婴儿睡眠周期比成人短,一般为 30~45 分钟,且周期结束后容易醒来。小睡如果半小时结束,可以尝试鼓励宝宝继续睡。

小睡时间短受发育阶段和睡眠习惯影响,是前六个月睡眠中最大难题之一,家长要耐心镇定,避免过度焦虑。

【问题六】发现宝宝入睡后抽动,要不要去医院看看?

婴儿大脑发育尚不完善,睡眠时大脑中控制肌肉运动的部分仍然局部活跃,从而产生间歇性的抽动。

最初 3~6 个月可采用襁褓、搂压等方式缓解抽动对睡眠的影响。有研究认为,缺乏维生素 D,导致血钙水平低的宝宝,也容易出现睡后抽动。

【问题七】为什么学会翻身,夜里就睡不好了?

学爬、学坐、学站都会干扰到睡眠,对于大脑来说,翻身期是第一次比较大的刺激,对睡眠的影响也最大。

在大运动发展期,白天要给足条件和时间练习,熟悉后刺激就减少了。睡眠能力的底子也很重要,底子不好很容易崩盘。有时候睡梦中出现翻身翻不过来,或者坐起来不会躺下的情况,家长可以温和地帮助宝宝复位,但不要过度干预,更不要喂奶催睡。

以不变应万变,耐心等待是更好的选择。

【问题八】病已经好了,怎么还是醒那么多次?

习惯性夜醒有关,需要勇敢打破原有的习惯,才能维护好婴儿睡眠完整性(尽量少生病,避免睡眠节奏被打断)

常见误区

【误区一】玩累了就困了;累到不行自然就睡了

  1. 解析:属于崩溃式入睡,不健康,容易夜惊
  2. 正确方法:努力按时入睡从而建立睡眠规律,培养自主入睡能力

【误区二】精神那么好,玩得那么开心;你看 ta 一点都不困,没有要睡的意思

  1. 解析:婴儿越困越兴奋,我们看到的精神,可能是过度疲劳!
  2. 正确方法:远离刺激源,正常准时入睡

【误区三】不睡觉就是不困;不想睡就不睡

  1. 解析:更多时候是想睡却没有环境、没有能力睡
  2. 正确方法:不能因为哄睡难而逃避,而是努力按时入睡从而建立睡眠规律,培养自主入睡能力

【误区四】习惯不用培养,顺其自然,大了自然会睡

  1. 解析:睡眠和大脑发育息息相关,好习惯是基础。顺其自然中的自然是没有受到太多不当干预
  2. 正确做法:养育之路不拼运气,不赌将来

【误区五】睡太多了所以不睡

  1. 解析:睡眠反而会促进睡眠,睡得少更容易睡不好。睡太多这个前提很多时候并不存在
  2. 正确做法:按时睡,睡足

【误区六】白天睡多了晚上不睡;白天不睡留着晚上睡

  1. 解析:睡眠反而会促进睡眠,睡得少更容易睡不好。不吃早饭,晚饭并不能多吃。该睡不睡,白白挨困
  2. 正确做法:按时睡,睡足

【误区七】娃天生睡得少、喜欢晚睡,人家孩子也睡得少

  1. 解析:典型的“先想当然然后再顺其自然”,用个体差异掩盖由于养育不当引起问题的可能性,不要动不动就觉得“就是睡眠少”的标签,会影响发育
  2. 正确做法:睡眠确实有个体差异,努力按时睡,睡足

【误区八】整天睡觉的孩子傻,聪明的孩子睡觉少

  1. 解析:睡觉是大脑发育的正常生理需求,睡少了影响智力发育,该睡不睡才会傻
  2. 正确做法:按时睡,睡足

参考书籍

  • 《实用程序育儿法》
  • 《与宝宝同眠》
  • 《卡普新生儿安抚法》